
固定收益型产品受冲击
应该说,目前银行推出的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仍略有竞争力,其收益率仍在“双率”调整后的同期储蓄利率之上。如上海银行“慧财”人民币理财产品(07008期),期限3个月,普通个人客户年收益2.7%,而最新3个月期储蓄税后利率为2.22%。' 兴业银行((' 601166行情,' 股吧))“万利宝”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4.2%。
上海银行理财顾问表示,随着央行加息,央行票据等收益水平也会提高,下期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肯定也会提高。但由于本次央行降低利息税幅度较大,相当于填补了储蓄与理财产品15%左右的收益差空间,因此新推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升幅度,可能不及储蓄收益的提升幅度。
有鉴于此,银行除了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似乎没有别的办法。
更关键的是,同在银行柜台销售,基金产品的高收益业绩,也压得银行理财产品难以“抬头”,而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在利息税大幅降低之后又丧失了一个比较优势。
主攻高收益产品
自2004年以来,历次加息都催促银行系产品提高收益。据' 中国银行((' 601988行情,' 股吧))业协会相关统计显示,本轮加息中第一次上调利率是2004年10月29日,将利率由1.98%提高到2.25%,而2004年底,广发、光大、华夏、中信等7家银行的29只理财产品中,其许诺的预期年收益率基本在2.5%到3.0%的区间,只有几只略微高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