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 大盘在2132点见底回升以来,曾经出现过两波小幅反弹。现在大盘已经在2300点附近盘整3周,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层面还是从市场层面,大盘都难逃“久盘必跌”魔咒,未来可能跌破2000点心理关口。
“经济底”之说过于简单化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二季度至三季度见底,因为政府5月份以来出台了多项“稳增长”措施。但是,从中长期因素来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困境:
首先,这次“稳增长”措施重点仍然是基建投资,内需消费提振作用很有限,而外贸出口仍然指望不上。2008年底推出的4万亿投资和配套的16万亿地方政府贷款,高达90万亿的广义货币量,使得通胀、产能过剩、半拉子工程等后遗症还有待消除。其次,在人口红利、出口红利、楼市红利这三大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花朵”凋谢后,什么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转型的短期阵痛不可避免;最后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预示着欧美经济由盛转衰,并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希腊大选结果只是暂时缓解了欧洲阵痛,实际上给虚弱的欧洲埋下了一个毒瘤。所以尽管去年“见底”之说就不绝于耳,可直到现在中国经济仍然“在路中”。
“政策底”是一厢情愿
股市已到“政策底”了吗?
我们看看' target='_blank' >证监会“郭氏新政”的内容:完善退市制度,强制上市公司分红,严打内幕交易,改革IPO发行制度,鼓励长期资金入市……这些“新政”大部分意在规范、完善资本市场。其中与资金供应有关的两项并不给力,有限的QFII是杯水车薪,' 养老金入市问题基本被搁置。
在宏观层面,' target='_blank' >央行今年两次降准,一次降息;' target='_blank' >财政部对家电和汽车实行补贴;' target='_blank' >发改委大量审批基建项目等等,这些措施都是针对GDP过快下滑的调控手段,不是针对股市而来。从A股和GDP的历史看,GDP增长不一定导致股市必然上涨,如2001~2005年,GDP连年高增长,但股市却连跌5年。
证监会和上交所都号召投资蓝筹股,似乎在力挺股市。但对于至关重要的IPO问题,上交所说:“总希望证监会能不能把' 新股发行节奏控制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目前市况下,新股仍然不断发行上市,而且还有多达700家企业在等待过会。' howImage('stock','1_601608',this,event,'1770') 中信重工(' 601608,' 股吧)获发行批文,预示着数只大盘股可能随后出笼。与此同时,国务院八部委还准备适时启动国际板。由此“政策底”也不过是一厢情愿。
“估值底”并不成立
目前沪深3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12倍,其中,银行股只有5、6倍,创历史新低。剔除金融股和ST股,目前两市共有大约400只' 个股市盈率低于998点、200只个股市盈率低于1664点时水平;两市已有近40只' 股票 “破净”。很多人据此认为A股估值已在历史底部,与成熟市场看齐。
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第一是以偏概全,剔除银行股,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达20多倍,' 中小板、' 创业板更高达30倍;5月份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仍然高达30倍以上,亏损股价格也仍然高高在上,说明市场仍处于估值幻觉之中;第二,纵比不科学,A股历史上一直维持畸高估值,现在即使创历史新低,也不能说明已经达到合理水平。
“市场底”难见端倪
今年以来,带动大盘反攻的地产、' 券商、酒类股,已经基本消化了利好,很难再有大作为,而且开始出现走软迹象。新的“接力”板块并未出现。最近表现较好的医药股早已跌下神坛,回归防守品种定位,防御品种走强,恰好反映了市场的谨慎心态。
从技术上看,近3周来大盘已经有效跌破了前两波反弹形成的上升趋势线,形成双头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去年以来,指数长时间在前年低点2319点下方徘徊,说明仍处于长期下降通道中。也有观点人认为,“大盘以最近两波低点即2242点和2276点构筑双底”。但是笔者注意到成交量始终不能放大,“双底”说恐难成立。
大盘去年从3067点下挫至2132点,历时8个半月,跌幅为30%;从2132点弱反弹至今近6个月,最大反弹幅度达16%。时间和空间上都已基本到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救市措施出现,一旦受到利空打击,或者受到外围股市拖累,大盘向下破位是大概率事件。一旦开始下跌,即使在2000点心理大关,多头也未必能够发动有效反攻,或跌至1900点一线,大盘方暂停下滑脚步。(作者系'私募人士,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