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最核心的投资理念是“买股票 =买公司”,买进后只能靠企业经营盈利,不能靠价格波动挣钱。因此他的最核心投资之道就是:“预期现金流贴现”和“寻找有护城河的股票 ”。只有以此为统领,才能目标明确、方向一致、逻辑清晰、主次分明地建立一个巴菲特投资法则的技术应用流程。
流程的第一步是发现有护城河的公司。
有些公司天生就有护城河的,如受政府管制、需许可经营的、产品和品牌具无可替代性的、对某项业务形成垄断经营的等等,它们大多一望而知。有些公司则需寻找,寻找的途径有三。
一是股价。股价长期稳步攀升的大多是有护城河的公司。如贵州茅台(600519,股吧)等,都是从上市后几乎就一路攀升,及早发现可获不菲收益。这一点希望巴迷们别抬杠说巴菲特从不看股价,他看不看股价,我不知道,你也只是听他说的,即使不看也没关系,因为我们不是复述巴菲特语录,也不是做他的起居注,而是在讲如何运用巴菲特投资法则的技术流程。
二是业绩。一家公司过去10年的业绩始终优良、稳定,且具有持续而强劲的增长态势,它基本上就是一家有护城河的公司(具体方法可看第二步)。因为从经济周期讲,10年已涵盖了一个信用扩张与紧缩周期,即9到10年的朱格拉周期;并跨越了2到3个库存增减周期,即平均40个月的基钦周期,它的经营业绩基本能反映公司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运营情况。
当然,中国股市历史还短,许多公司上市未满10年就已进入视野,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过去股权分置,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且定价发行,发行市盈率很低,上市后的再融资有连续3年的盈利与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人为做高发行前业绩和增长率,提高发行价格,远没有上市后有良好表现给公司和大股东带来的利益大,因此,越好的公司越倾向把发行前业绩做低一点,给上市后留下足够的增长潜力和回旋余地(沪深股市喜欢炒新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一些一望而知有护城河的股票 仅凭上市前3年业绩,就能知道大概。不是天生有护城河的公司,也可把上市前3年业绩追述作为重要参考。比如,1998年2月上市的虹桥机场(现上海机场(600009,股吧)),我们只用了上市前3年业绩追述,对它的盈利和增长状况做了基本定性。而上期提到的豫光金铅(600531,股吧),是通过上市前3年业绩加上市后4年缺一个季度业绩找出来的。
而在市场化发行加全流通后,拼着命抬高发行前业绩,人为地制造高成长幻景,尽可能提高发行价格,捞取更多的现金,顺便将股价基数抬高,好为日后的减持留下更多余地,成为所有上市公司的首选——彻底的市场化总是无耻的。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前3年业绩基本就没了参考价值,或只有很少的参考意义,炒新股更是自找棺材朝里睡。因此,除非有十分把握,否则,最好是观察其上市后7年的数据,以涵盖2/3个信用周期和2个左右的库存周期。
三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这是彼得·林奇常用方法,可参看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