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面之前,中间人一再提醒不要暴露记者身份,“你就说要跟着学习一下。”
要见面的是一位近期参与囤积炒作部分农产品的“老板”。见面地点约在了北京中心商务区的一座会所里。11月5日下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学习”的借口约见此人。
他的身体陷落在紫色的单人沙发中,幽暗的光线不易在远处分清五官的具体细节。这位人物被中间人称为吴老板,却拒不告知具体姓名,只知道是安徽人。前段时间,他刚刚炒过一批大豆现货和成品豆油,挣了不少。据说能在北京买两套房子。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你看哦,前段时间,我们和几个温州朋友还有陕西朋友觉得农产品涨价了,就把一些容易储存的东西,弄个仓库丢进去,价格好了再买。”吴老板左手夹着中华烟,右手比喻着收储的动作。
通过交谈得知,这位吴老板和朋友们每次看到国内出现大面积自然灾害都会研究一下相关区域有哪些品种的主产农产品,然后相互探讨能够在其中存在投资机会。
而今年以来,中国相继经受北方低温、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灾,今年价格上涨的各种产品中部分农产品如棉花、板栗、糖、大豆等皆有减产的迹象,自然灾害成为减产源头,这恰恰是游资爆炒的导火线。
“第一波囤货的人,肯定不是我。但是我们在全国有朋友,消息还是很灵通,我们的动作很快。”
他在介绍自己“囤技巧”时,向记者简单概括了一些顺序。他说,此前他听说大豆可能出现减产,便在一些黑龙江、山东一些主产区找关系收购大豆。同时以经销商的身份囤积成品豆油,等到高价时卖出。在一条产业链上的两个重要环节“下功夫”,其收益可想而知。
但是,不管如何旁敲侧击,吴老板只是泛泛而谈,不肯再透露其他那些曾经囤积过的产品从哪里进货,在哪里囤积,从哪里出货。他只是笼统地绕着圈子:“囤货很简单的,就是和当地的朋友或者找人介绍了朋友,收购大量产品,然后在当地租一个仓库,放进去,等到价格让自己满意了,一批批出货。”
可想而知,一个个仓库堆满的过程,也是一种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的过程。
一位来自农业部下属单位长期跟踪农产品价格的研究员告诉记者,除了投机商人的囤积,豆油生产厂家亦会囤积原材料,以防止成本增加。“他们还会购买' 期货市场的大豆合约,以抵消一些风险。如果厂家预期原料价格将上涨,那么他们将持续囤积原料,造成原材料供应减少的情况;而供应减少则倒逼期货价格上涨。由此形成从囤积到涨价的一个循环。”
有分析称,自今年开始蒜、姜、大豆等农产品除了部分相关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基本由于货源囤积致使价格攀升。
野村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苏巴拉曼在11月4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对此置评称:“投机行因素确实是(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部分诱因。”
投机的背后,是资本的狂流。
上述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国家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打击房地产投资行为的背景下,一部分资金已经出逃并进入了股票 市场和农产品市场。
而已经“身中数弹”的农产品已经用价格飙涨的壮烈方式告知公众,其成为游资目标中的终极猎物——农产品与食物等刚性需求属性明显,消费者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放弃食用。
蔬菜的不易存储特性致使游资无法对其直接炒作,但是由于资金侵入农业化肥、物流运输等领域,间接被推高的价格让消费者成为“受害者”。
如何平抑农产品价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通过大力度收储或者放储某种农产品则必将对平抑其价格,打击游资炒作起到重要作用。”他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提前收储一些产品以防止价格被游资推高。
当前遭遇炒作的棉花和白糖则是反例。由于国家此前对白糖和棉花的储备总量并不多,面对游资炒作,被国家出售的储备品在公开市场又被投机者购入囊中,致使国家在储备供给层面陷入无奈。
谁在囤地,大家都知道,但囤了多少地,却没人愿意说清。就在这种不清不楚中,房价滚滚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