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意外降准的三大原因
中国是否进入了全面通胀?CPI未来走势该如何预期?什么办法狙击通胀最有效?如何看待物价调控的效果?本报记者采访了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他们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关于通胀原因
新京报: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汪涛:目前中国的CPI通胀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价格的推动,而非食品价格与“核心”通胀率依旧平稳。今年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尤其是蔬菜;此外,柴油和运输成本的上涨,导致其他农产品也出现涨价。
左小蕾:造成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在第三季度末之前可以说与食品、蔬菜价格有关,但后来这些产品价格上涨已经不是因为供求了。你想发改委打击囤积居奇,秋粮又丰收,供求的原因已经不能解释这种上涨了。
钱多了,流动性过剩是最后的原因,在这一背景下才能解释第三季度之后的通胀,之前是正常的逻辑可以说明的,而在此之后只能说是钱太多了。
杨涛:这一次的通胀和2006-2007年的一轮通胀有类似之处。我们一般分析通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供给,另一方面则是需求。从需求方面看,2007年出现了这种情况,今年亦如此,即流动性宽松推升了总需求的增长,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居民收入的增长对于需求的推升。
而从供给方面看,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则是食品、工业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是否全面通胀
新京报:中国是否进入了全面通胀?
汪涛:我的判断是没有进入全面通胀,全面通胀就不只是农产品了,还包括工业品、服务价格的全面上涨。但现在是比较容易进入全面通胀的时间。因为现在的流动性过剩明显,利率低,若预期加深,很容易导致上涨从部分领域蔓延到其他领域。
左小蕾:全面通胀对应的是什么?结构性通胀?如果没有流动性的问题,只有猪肉、蔬菜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价格上涨,你可以提结构性通胀。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要提结构性通胀。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就会变成全面通胀。
任何的通胀都是一些东西在涨,另一些东西不涨。当货币因素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时,你就不要提结构性这一点了。
发改委目前的一些措施是对的,但根本上可行的,仍然是货币政策,钱太多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不要忽略这一根本问题。所以我说最后政策仍然要落脚到货币政策上。
杨涛:所谓结构性通胀、全面通胀,都不是很准确的表述,可能结构性通胀描述的是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另一些则未上涨的状态;而全面通胀则是描述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在上涨的状态。我想结构性通胀可能是指温和通胀,而全面通胀则在指恶性通胀。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的情况还不具备演变成全面通胀或者恶性通胀的条件。发生恶性通胀除非是在经济全面过热,货币极为宽松的条件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1'>2'>下一页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