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款产品究竟投资于哪些领域?会有哪些风险?”“本金有保证吗?给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亏损了,银行能负责吗?”可能每一位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都问过这些问题。6月29日,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以防止误导销售,要“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本报讯(记者 李素平)6月30日,各银行忙着应付年中大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来重申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的用意不言自明。星城理财师们告诉记者,重申理财产品销售的风险管理,跟当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火爆有直接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向购买了和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告知。
搬家的存款大多买了理财产品
“定存利息太少,又担心' 加息,干脆买短期理财产品”是许多客户的共同心理。抱着这种心态,马女士昨日抽空来到' howImage('stock','1_601998',this,event,'1770') 中信银行(' 601998,' 股吧)阳光支行理财室咨询最新一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期限。这一幕上半年屡屡出现在长沙多家银行网点的贵宾理财室里。
长沙首届“十大明星理财师”得主之一、工行汇通支行理财师向妍分析称,上半年客户存款搬家非常明显,而且规模不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为博得高1~2个点的产品收益,许多客户频繁地将存款从这家银行搬去那家银行,在产品到期后,又迁至另一家银行。向妍说:“这一热情与2007年买基金时如出一辙,很多收益相对可观的产品,几分钟就卖完了。”
受政策调控影响,投资渠道收窄,更多人将闲置资金投向了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中国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的存量为1.9万亿元,2010年底该数据为1.7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了2000亿元左右的存量规模。而去年全年,15家银行(包括国有银行以及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为投资者创造了财产性收入560亿元。
理财师称有必要重申产品风险
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的同时,一些市民的风险意识略显淡薄。记者了解到,前不久有某股份制银行一款预期收益7%的产品到期被爆零收益,此事也引起了银行业内反思。
“客户往往认为在银行理财,收益会有保证,也更放得心。殊不知理财产品不同于存款,有的产品并不承诺保本,产品也会面临市场各种风险,因此,进一步向客户重申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引起大家的重视很有必要。”向妍表示。
市民如何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意识呢?根据此次发布的办法,市民咨询购买理财产品时,除了详细了解产品的投向、潜在风险等,还需对例行公事的风险评估测试引起重视。此次的征求意见稿指出,客户只能购买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的理财产品。
此外,已经有过理财产品购买投资经历,且对银行销售环节有各种疑问、建议和意见的市民,也可以书面形式参与到本次意见征求中,登录银监会网站根据提示的信函、电子邮件及传真形式提出反馈。社会意见征集时间从即日起到7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