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平板“差别销售”遭诟病
某些品牌中国销售型号出现功能缺省,企业回应是根据当地市场定制
一些外资品牌汽车在不同国家的差别销售已多次遭人诟病,但在家电行业,该现象也开始出现苗头。据读者报料,一些外资品牌平板电视在中国销售的同类型号产品与其在本国销售的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但价格上却无明显差别,存在“价高质低”的现象。该现象引起本报高度重视,特对此展开深入调查。
虽然近两年来外资平板借助上游强大资源优势,在中国市场发动了多场价格战,但近来一连串“台湾屏”、“歧视性销售”、“质量、服务问题频频曝光”的质疑也让外资品牌面临信任危机。
近日,记者再次从一些企业内部获悉,大部分外资品牌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与本国销售的产品存在不一致的功能,到底外资在华坚持怎样的产品策略?
外资平板价格频创新低
创维彩电事业本部总裁杨东文认为,外资开打价格战,意味着外资品牌已经全面放弃CRT年代树立的高价高质的形象。虽然依靠此前打造的品牌拉力,外资品牌在最近一段时间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迅速挤压,但一场“持久的对抗战”才刚刚开始。
TCL多媒体副总裁、中国业务中心总经理韩青则认为,价格战这把双刃剑也破坏了外资品牌过往努力建立的“高价高质”的品牌形象。
实际上,从2006年国庆黄金周开始,由外资主导的价格战一次比一次惨烈,在价格上难以与外资抗衡的本土品牌,开始转向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到今年元旦,三星、索尼推出的40英寸产品创下5999元、6999元的新低,夏普46英寸的产品也低至9999元,而与以往的限量销售不一样的是,此次所有品牌几乎全部不限量供应。而最近,几大外资巨头清理库存之时,42英寸产品的价格再创下新低,价格均在5999元-6999元。
“从我们企业采购成本来计算外资的价格,基本上是卖一台亏一台。”一彩电品牌营销中层透露,这种不限量的销售方式,肯定会给企业带来亏损。而信产部2008年1月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外资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首次落后于全行业,其中视听产品外资企业的利润率更低。
信任危机考验外资品牌
日前,不少言论直指外资品牌在华销售的产品存在硬伤。其中,“歧视性销售”、“台湾屏冒充合资屏”、“质量投诉递增”、“售后服务差”成为四大主要质疑。
有资料显示,大部分外资品牌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与本国销售的产品存在不一致的功能。比如某韩资品牌的LA40R81B,其在中国销售的这一型号产品的接口为2个HDMI接口,而在韩国销售的产品则为3个HDMI接口,同时还有USB2.0接口。而某日资品牌的G3000系列,在国内销售的没有特别功能,但在日本本土则有刻录功能,并附赠300G硬盘。另一日资品牌在日本本土销售的V300系列,则有USB接口、120HZ技术以及采用10bit1080P面板,在美国销售的V300系列,采用了10bit1080P面板,并且有3路HDMI接口,香港上市的产品和日本版本比较,仅仅保留了120HZ、HDMI接口。而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产品,则仅仅保留了HDMI接口。而在大陆销售的产品,并不因为一些功能的减少,而降低价格。
此外,最近也有调查显示,外资彩电由于售后、质量等问题带来的投诉也直线上升。在此前,由于被媒体揭露使用台湾屏冒充进口屏,也给外资品牌带来了不小的信任危机。对此,Dis-playsearch中国首席代表张兵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是由市场环境所决定的,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无可厚非,比如HDMI接口,在国内市场根本不实用,即使提供了3个接口也是多余。索尼上海分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家用显示产品部产品科副经理高明表示,厂家肯定会针对不同的市场发展情况而对当地的市场制定特定的产品,比如国外的数字电视环境成熟,标准统一,因为机顶盒可以内置,而一些接口问题,各个市场的消费者要求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