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97年中国大型国企走向国际
资本市场以来,中金公司在亚洲地区(除日本)的首次公开发行、中国公司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以及中国公司海外
融资的累计总承销金额均名列第一。
十年前,在
金融学子的心里," 中金公司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
投行”;十年后,提起中金公司,在她们心中,却成了你愿不愿意的“名利场”。
9月21日,在国内众多券商
分析师团队集体拜票“新财富”评选的时间,已退出这一评选许久的中金公司却曝出刷屏
新闻——引入战略
投资者腾讯。
中金公司(3908.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腾讯作为战略
投资者将耗资28.6亿港元认购中金公司4.95%股份,认购完成后,腾讯将成为其第三大股东。不过,此次发行尚需获得相关监管
机构批准。
对于腾讯来说,此次入股成功,则意味着在
金融领域非常重要的券商领域布局上打开局面;而对于中金公司来说,传统的
金融机构搭载上了互联网基因,更有助于开拓
金融科技的广阔
市场,这也是中金公司久违了的好消息。
而今年对于中金公司而言,可谓“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
2017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参与的IPO项目,仅有7家过会。其中,已经过会的地素时尚因遭遇股权纠纷目前处于暂缓发行状态。

而且,中金公司因为涉嫌帮助隐瞒重大股权纠纷,被地素时尚董事长马瑞敏前夫钱维实名举报到证监会,目前还没有调查结论。

可中金公的董事总经理、该项目保荐人孙雷的短信也证明了其对于地素时尚股权纠纷一事确实是知情的。
上海券商
投行人士黄先生对" 野马
财经分析:“像中金公司这种精品
投行,本身项目就很少。如果IPO项目有折戟,不仅仅是项目组成员拿不到奖金,公司也付出了昂贵的机会成本。”
而今年5月,中金公司
金融行业首席
分析师" 黄洁潜规则女实习生被曝光后,“这是一个名利场,你愿意吗?”俨然已成为
金融圈金句。更是让中金公司名誉受挫。
屡曝违规
而且不知何时开始,中金公司屡屡爆出违规的案件,从“神坛”上跌落。
2013年,中金公司资金管理部原投资经理杨丙卿,在公司任职期间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
股票 交易,非法获利200余万元被证监会查处,一度令中金颜面尽失。
2014年,证监会通报了江苏" 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承销检查结果以及处理情况,由于中金公司违反了“承销商不得劝诱网下
投资者抬高报价,不得干扰网下
投资者正常报价和申购”的规定,因此决定对主承销商中金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2015年,中金公司因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开通
融资融券业务,再度收到证监会的警示函,认为其“开户及合约延展方面存在问题”。
今年3月,广东证监局发布的对朱亚锋
证券从业期间违法买卖
股票 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其在中金公司任职的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利用“张某兰”
证券账户持有、买卖
股票 ,盈利近70万元。
“贵族”生涯
中金公司出现的这些问题令业界扼腕叹息,与它含着“金汤匙”出生不无关系。
1995年," 建设
银行、" 摩根士丹利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发起设立中金公司。
带着豪华股东阵容的中金公司,很快在
市场上站稳了自己的位置,而后所向披靡," 高歌猛进。
1997年,中金公司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单主承销业务——推动" 中国电信(现" 中国移动,0941.HK)在香港联合
交易所和纽约
证券交易所
上市,共
融资42.2亿
美元。
1999年,中金公司获得A股承销资格。随后,中金公司完成了宝钢78.5亿人民币的IPO项目,并占据国内A股承销第一的位置长达3年。
接下来,“1999年,中国
石油(601857.SH)A股首次公开发行,
融资668亿元人民币;2006年,中国" 工商
银行(601398.SH)A股首次公开发行,
融资超过466亿元人民币;2007年," 中国人寿(601628.SH)A股首次公开发行,
融资283.2亿元人民币;2009年," 中国建筑(601668.SH)A股首次公开发行,
融资501.6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 光大
银行(601818.SH)A股首次公开发行,
融资217亿元人民币”……
自1997年中国大型国企走向国际
资本市场以来,中金公司在亚洲地区(除日本)的首次公开发行、中国公司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以及中国公司海外
融资的累计总承销金额均名列第一。
这些足以令任" 何一家
投行为之兴奋的战绩,亦被静静地挂在中金公司官网之上,仿佛在见证着曾经的“中国第一
投行”的光环。
当然,中金公司最辉煌的年份,当属于2005年,哪一年,资产总额在业内仅仅排名18位的中金公司,却一举拿下了营收、净利双第一的宝座,令业界侧目。

天团级别的股东,天团级别的客户,再加上行业领先的营收,中金二字,一度成为多少人眼中艳羡的对象,《新财富》甚至曾援引行业人士的玩笑称,中金的员工是带着袖钉上床睡觉,连梦话都只讲英语。
但是,贵族
投行中金,也遇到了问题。
中金“陨落”
首先,是战略布局的取舍。
中金的起点很高,成立之初便专注于高端
投行业务,营业网点都寥寥无几。
但正因如此,使其在经纪业务方面一直不够重视,也难以发力,让一堆“高富帅”去支摊子、搞地推也不太现实。
2006年——2007年,A股迎来大
牛市,散户数量爆发式增长,其他券商通过经纪业务赚的盆满钵满,中金公司却表现的非常一般。
2009年,创业板设立。不少券商调整重心,将重心倾斜于创业板," 国信
证券、平安
证券、" 招商
证券等一批券商通过调整
策略,实现了弯道超车。但当时,中金公司仍然忙于穿梭在大国企盛宴里,在创业板盛宴中几乎没有分到什么羹。
到了2011年,中金公司的净
利润排名已经跌到71位。
光环失色,令人唏嘘,但厄运远没有结束。
此后的数年间,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首席
经济学家哈继铭、宏观
策略团队邢自强、A股首席
策略分析师的高挺等人相继离职,业务部门更是许多关键人物相继出走。离职浪潮一发不可收拾。
并且,2012年,稳居“最佳研究团队”榜单前十的中金公司宣布退出《新财富》评选。
求变“重生”
与“第一”宝座渐行渐远之下,中金公司也开始了调整与应对。
2015年11月,已经20岁的中金公司终于赴港
上市,
融资55亿港元。
2017年3月8日,证监会公告称,中金公司将收购中投
证券。
中投
证券全称中国中投
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中金公司最辉煌的2005年,注册
资本50亿,由中央" 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属于国有独资公司。将其吃下,无疑会给中金公司带来极大助力。

不过,野马
财经注意到,此次合并采用的是中金收购中投的模式,可在2016年
证券公司净
利润排行榜上,中投
证券位居25位,而中金仅为31位。
更有意思的是,如此情况下,中金似乎依旧难改贵族的骄傲,一位在中投工作的知乎用户称:“中金发话了,你们并倒是能并过来,但是活是各干各的,出去拉业务也只能说你是中投的。”

对此,前述上海一家券商
投行部的黄先生对野马
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表示,“在公司文化上,中金是中外合资券商,而中投是国企券商,薪资和管理体系明显需要磨合。在业务上,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有机会产生互补效应。”
除了合并中投
证券外,在今年7月,中金公司还收购了纽约
ETF产品供应商金瑞
基金50.1%股权,此举标志着中金公司首次探路快速发展的
ETF市场。
野马
财经就相关事件向中金公司求证,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回复。
当然,调整后的成果的确可见。
2017年中金公司半年报显示,公司共完成A股IPO项目6单,主承销金额约59.9亿元;完成A股再
融资项目7单,主承销金额约人民币206亿元,同比增长19.2%。港股IPO完成22单,
融资规模约63亿
美元;完成再
融资和减持77单,
交易规模约82亿
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98.3%。公司共保荐完成中资港股IPO项目5单,主承销金额约664百万
美元,同比增长36.6%,为中资港股IPO保荐家数排名第一。
在上个月证监会公布的2017年
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中金公司的评级被上调到AA级,重新跻身国内券商“优等生”的行列。
昨日晚间,中金公司更是发布公告称,引入了战略
投资者腾讯,这无疑也为其“重生”之路注入了新的“血液”。
" 国泰君安的一位高管对野马
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表示:“中金拥有比较深的沉淀。如果在未来中金提供财富管理能力,腾讯提供
金融科技,也算是一段好姻缘!”
“之前中金的骨干人才好多都被后起之秀挖走了,将来发展的怎样,还要看之后的创新。”黄先生惋惜的对野马
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说。
而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的腾讯和老牌
投行中金公司的结合到底能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可以拭目以待!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