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已成各方共同诉求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廖灵君 沈旭文
金成(化名)是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客户经理,快到年底了依然忙得不亦乐乎:“今年一整年都是客户主动打电话咨询我,让我帮他们配置资产,也不多,大都10万、20万的,有时候没有期限合适的产品,他们还表示非常不满。”
客户如同患上了“理财强迫症”,银行" 理财产品借此踏着跟斗云引领了一整年的爆炸式增长,负责理财产品的部门也成了银行内部的新宠。
“理财产品现在是银行的必需品,哪家银行没有,出去都不好意思跟同业打招呼。”金成开玩笑道。
根据统计,至2011年第三季度,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4743款,发行规模估计达13.35万亿元,而2010年全年为7.05万亿。
股市楼市低迷,市场渴望合适的投资渠道,收益完胜存款的银行理财产品备受亲睐;而流动性空前紧张,银行通过理财产品也极大解决了资金饥渴。
然而,迅速膨胀的理财产品规模让风险敞口越来越大,许多曾经被掩盖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外界对银行理财的质疑声和担忧也越来越多。
短期理财产品是否暗藏高息揽储饮鸩止渴?“资金-资产池”模式是否规避信贷额度控制的“第二信贷部”?收益率屡被推高是否会陷入庞氏骗局?不公开的定价机制下客户收益是否有失公允?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是否绑架了银行信用?
重重疑云把银行理财推至风口浪尖,行业内外的关注与日俱增,监管层的要求越来越细致,呼吁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成为各方共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