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博客,微博)》特约作者 李云峰
近期市场,' 自贸区的概念还没有完结,民营银行又接踵而至,与之相关的公司股价也一飞冲天。看着' howImage('stock','1_600648',this,event,'1770') 外高桥(' 600648,' 股吧)的12个涨停,' howImage('stock','2_002024',this,event,'1770') 苏宁云商(' 002024,' 股吧)翻两番的股价,有人为之躁动,也有人冷眼旁观。一动一静间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投资逻辑。
概念题材的炒作前有古人,后也会有来者,无论国内还是国外。1994年互联网出现,带来了许多以前不可能的新的商业模式。1998年,互联网概念在' 美国股市升温,由于看好互联网的前景,很多投资者投资于那些没有盈利甚至连收入都没有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价直线飙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完全失去了理性。互联网泡沫最终在2000年3月的时候达到顶点,然后开始破裂,股价应声而跌,一大批企业因为没钱继续烧下去而破产,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资金血本无归,我们从幸存的亚马逊身上还能看到当年疯狂的痕迹。亚马逊1997年5月上市,正赶上了互联网概念炒作阶段,2年股价暴涨57倍。此时的亚马逊亏损严重,支撑股价的只有一个摸不着的互联网概念,那虚高的股价就像是海市蜃楼,看起来似乎很美,结果却虚无缥缈,还没来得急狂欢就已经灰飞烟灭。
如今的自贸区和民营银行炒作,像极了当年的互联网概念,都是新兴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也都充满了未知,其发展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自贸区和民营银行概念的涨幅离当年的互联网泡沫还有一段距离,但自贸区的红利对企业来说有多大,还不得而知,而民营银行才在预核准的阶段,离真正成立还远着呢,这种没有根基的大涨,其背后的风险也显而易见。那些嘟嚷着要开银行的上市公司,一旦不能获得批准,股价下跌基本上是注定了的事情。这种概念题材的股价暴炒,更多的是一种赌徒的心态。投资者就像是在玩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喜欢那种刺激,又害怕花到自己手上鼓声戛然而止,接力下去的人玩的是心跳,传不下去就只能自认倒霉。
炒作的游戏只适用于短期,概念的支撑总有他的极限。股价长期的走势终究需要回归' 业绩。在' 美国互联网泡沫中存活下来的亚马逊,2002年盈利开始改善,四季度正式盈利,股价伴随盈利上涨。公司盈利初期,盈利能力并不稳定,2005年、2006年出现了下滑,股价表现为横盘。2007年,盈利能力开始稳定地大幅提升,股价也大步流星迅速上涨。2011年、2012年,公司业绩再次出现下滑,但这一轮的下滑主要受整个行业的影响,相对于零售行业内的其他公司,亚马逊的表现已经算是优秀,所以市场继续给予其较高的估值。经历过概念炒作暴涨暴跌的亚马逊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炒作只是过眼云烟,要想长期获利,业绩才是王道。
短期题材炒作与长期业绩支撑一直是股市不变的两个主题。你喜欢刺激,你可以选择玩心跳,从题材的击鼓传花中分一杯羹;你追求安稳,你可以选择业绩长期稳健的公司,从公司的成长中获益,两种不同的投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逻辑,关键在于你信仰什么。股市最大的魅力在于他的包容,他赋予了每种逻辑都有获利的可能,而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你。最近疯狂的概念题材奶酪,你敢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