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撰稿 黄春申
那是8年前,我正在大学“经济法”课程上看报纸。看着看着,就被一个故事深深吸引了—— 一月收入五千白领,周日从银行取了钱,准备周一午休时去买一套50万的房子。周一中午,同事打牌挽留,没去成,准备周二再去。周二中午,同事又一次打牌挽留,没去成。到了周三,这位老兄不再被牌局诱惑,但跑到售楼处一看,这套房子已经涨到了60万。
当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顿时醒悟了,其实像“经济法”这样的课程,不学也罢!先想办法到校外赚钱买房吧!
到了人人都心中暗自恐慌着世界末日,北半球据说都要来个“小冰河季”的2012,再次回望这个8年前的买房故事,多少会觉得有些可笑。就像上世纪90年代电影《股疯》上映时,我父母看着银幕上的潘虹、刘青云疯疯癫癫的样子,捧腹大笑,全然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这其中一份子。
那些年,我们都先一起追女孩来着。
后来就有人追认购证去了。
再后来更多人一起去追房产。
时过境迁,追认购证的人赢了,买房的人也赢了,连我们没追到的女孩,最后也被他们追去了。社会现实就是如此,所以估计等我人到中年,再有人排队追啥,我多少会内心附庸一下,这和我读过多少书或者人类进化了多少个世纪无关,基本上属于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有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房地产热”的:这种资金疯狂流向房地产市场的现象,与其用经济或者政治来解释,不如说是长期公有财产制度向私有财产制度变革过度的时代,人们的一种心理反弹。在中国房产面临着第一次可能的“寒冬”时,回想这些年无论" 投资还是资助的无限购买力释放,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放眼百年来,能比“房改”更让中国大地全民皆兵轰轰烈烈的事,大概就是“土改”了,那一次,我们成立了新中国来着。
这些年来,房地产市场就如同一个在“青春期”的大男孩,每天都在长高,所有的性压抑都化为食欲和锻炼,弄得荷尔蒙躁动异常充满攻击性,在其5米范围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活力逼人。青春期很容易变成冲动本身,甚至让人忘记了它存在的意义,所以买房变成了炒房,卖盘变成了捂盘。市场的运转,如同青春期男女的恋情一样荒诞不羁。诚然,青春期是浮躁的,但直到很多年以后我们再次谈论它时,却忽然又发现浮躁的背后是我们淡淡的纯真。
那些年你有没有买房?那些年你又和谁一起买了房?在房子天天涨价,空军多军就" 房价涨跌都可以互相人身攻击的时代,我们又何尝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谈论这些话题呢?
很多事情,就和躁动青春期一样,只有过去了,再回望曾经,才能完全淡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