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通网3月6日讯2011年通胀高企,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大家对抗通胀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中资银行大量发行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好,且收益不低,同时起点不高,通常为5万元,成为老百姓最合适的现金管理工具。
与2010年度相比,短期化成为2011年最主要的市场特征。遗憾的是,这样的格局似乎面临终结。这其中可能存在变相高息揽存的做法很快引起了监管层注意。6月底,' target='_blank' >银监会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明确了不得通过短期化和违规提高收益率等手段变相高息揽存。9月30日,银监会再发《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禁止以高息揽存的方式调节监管指标。11月11日,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再次强调"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
产品发行情况相差甚远
监管措施一出,银行理财市场的超短期产品发行量应声而落。普益财富数据监测显示,2011年10月,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233款,该期限产品占月度总发行数的比重也由之前最高的40%下降到26%,11月超短期产品下滑趋势仍在继续蔓延。
无疑,受这次监管影响最大的是中资银行。在所有超短期产品中,中资银行的发行数占据99%。同时中资银行发行的产品中超短期产品占比达34%,而外资银行这一比例仅为3%。可以看出,中资银行的理财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
洋和尚更会念经?
严厉的监管措施直接导致中资银行超短期产品发行数骤降,而外资银行基本不受影响。从这一市场现象出发,可以分析中外资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的差别。
中资银行多"另有目的"
如中资银行2004年推出理财业务,主要是为了应对外资行的冲击,留住客户;在2008~2009年,发展理财业务主要是为了转移自身表内信贷资产,为贷款挪腾出额度。2011年主要是为了保住存款,应对存贷比考核过关。虽然从效果上看,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总体上比较稳健,为客户的资产增值保值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发行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配合传统存贷业务的开展,如此的发展过程受到监管较多,产品系列上缺乏连续性,难以达到为客户长期管理资产的目的。
外资行更好地贯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理念。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作为独立的业务,较少地考虑理财业务对其他业务的影响。故受到监管约束较少,产品线变动较少。
在产品设计中,外资银行基本以结构性产品和QDII产品为主打,多样的挂钩标的收益结构和基金投向丰富了理财产品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中资银行理财产品那样同质化的现象。
在理财服务方面,外资银行更加注重对财富管理的长远规划,而不是单纯地销售理财产品。例如恒生银行倡导"关心贴心良心"理财业务待客之道,在对客户的资产背景财务需求风险偏好投资经验等方面的背景资料进行了多层次深入分析后,结合不同生命周期的理财视角,由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与专属的客户经理专享的产品研发团队一起,共同为客户制定实施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并在落实执行过程中持续地定期进行监视。又如渣打银行在理财服务中,推出的财富管理系统,包含理财规划,投资组合构建以及财富保障建议等组合。另外,汇丰银行也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理财客户群体,提出不同的理财方案。与中资银行以短信电话' 互联网宣传为主的理财服务相比,这些外资银行的综合理财服务显然更能贴合投资者的长远理财规划的需求。
在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外资银行更加注重通过品牌建设来树立自身的市场形象,并以此宣传自己的理财服务理念和产品。如花旗的睿智理财恒生的优越理财等对投资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中资银行在理财品牌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较成熟的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品牌较少,除"金葵花""得利宝""利添利"这些具有相当口碑的中资理财品牌,大多数中资行都还处于依靠自身广泛的实体营业网点来推介理财产品的阶段。
期盼理财业务的实质回归
银行应当从理财业务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实质出发,利用银行自身的专业优势,真正为投资者做好全面的财富规划,引导投资者适时将理财资金投向具有真实投资价值的领域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发行理财产品为银行传统存贷业务铺路搭桥。随着超短期产品逐渐淡出银行理财市场,在接受理财业务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长期资产的配置以及理财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这也正是中资银行理财业务进入规范和精耕细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