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壳资源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而且各自理由充分。但是围城内外的人火药切忌利令智昏,打好自己的算盘,算好成本账是最为重要的。毕竟,任何事物有其双面性,
资本是把双刃剑,美好落实在现实而不是预期才更加美好。
在马上结束的2016年,A股壳
交易市场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年内新出炉的借壳方案仅19例,较2015年的48例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一些挟
资本之力的
杠杆买家四处出售,囤积壳资源,入年以来,通过股权转让或表决权委托易主的
上市公司超过50家。
套利与运作之借壳:IPO“堰塞湖”难疏通,一个壳100亿?!" src="http://pic2.pedaily.cn/201612/20161229073055005500.jpg" />
对此,一位从事并购重组的保荐人直言“矛盾”,“借壳
上市的运作难度越来越高,各路资金却热衷于加
杠杆买壳,这看起来非常矛盾。”同时,他还提到,目前,买壳方对市值的诉求可能已远高于对产业整合的诉求。
为什么这一矛盾的现象会产生?这就不能不提到注册制被“暂缓”、战略新兴板不如
市场所愿,从“十三五”规划中被删除。如此,按照A股正常的
上市节奏,每年IPO数量200家已是极限,一家拟
上市公司平均需排队等待2-3年。这就形成了所谓的IPO“堰塞湖”,于是“借壳
上市”成为了具有迫切
融资需求公司的捷径,尤其是受国内A股
市场高估值感召的“海外游子”。
谁不心动与刘士余的紧急喊停
与IPO相比,借壳的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手续更简便。从
上市公司停牌准备重组方案起,到证监会审核及正式实施,整个借壳周期短则半年、长则一年。但是借壳
上市的造富效应明显,2015年,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002558),连续15个涨停,股价较停牌前涨了3倍;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002027),两个月内市值翻了4倍。在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2015年名列第393位的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2016年排位猛升至第47名、个人财富增长250亿元。
对于卖壳方来说,他同样受益匪浅。据一家浙江
上市公司高管透露,目前,让壳的起步价在10亿元以上,“如果老老实实做实业,辛苦几十年也没有这样的
利润回报,谁不心动?”据媒体报道,在浙江的一县级市有宏磊股份、步森股份、申科股份等多家
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股份卖壳,大股东套现动辄在20亿元以上。以宏磊股份为例,该公司主营铜加工,2014年亏损4775万元、2015年盈利866万元,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虚假重组等“前科”。今年1月,公司创始人戚建萍家族协议转让所持宏磊股份55%股份,一举套现32.5亿元。
在亿万
收益的驱动下,无论是壳资源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惜铤而走险。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托·约·登宁在《工联和罢工》一书中便揭露了
资本的“胆大妄为”,“一旦有适当的
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
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
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
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
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
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于是,根据《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16年9月9日修订前),借壳
上市的认定条件包括两项:第一,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更;第二,
上市公司向收购人及其关联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
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100%以上,各路
资本“各显神通”,倾尽手段,曲线借壳,规避借壳审核标准。比如不变更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先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后再以减持、股权转让、股东结成一致行动人等手法,完成控制权变更;使收购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不足100%;收购第三方资产,使重组
交易相关方不存在关联关系。
鉴于此,2016年9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和实施了新修订版《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细化了借壳的认定标准、取消了重组
上市的配套
融资、加大了针对
上市公司及中介
机构的问责力度。比如对原控股股东与新进入的控股股东一致要求锁定36个月,其他新进入的股东从原来的12个月延长至 24个月,以督促其关注重组资产质量,限制原控股股东、新进小股东通过重组
上市套现退出。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作者:Julian,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612/20161229407341.shtml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