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机镜头盖碎了,眼影粉和睫毛膏管碎了,西瓜碎了……上海主要媒体赴喀什“走转改”报道团日前驱车从喀什市前往上海对口援建的莎车、巴楚、叶城、泽普四县采访,一路颠簸,车中意外频频。曾多次来过喀什的同行者说,如今的路况已算很好,过去,每一段都是搓板路,时速仅四五十公里,有援疆干部被颠得腰椎受损。正因为缺少高速公路,喀什人民对横贯多县的全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巴莎公路充满期待。这个新疆迄今规模最大的交通项目,正是由上海援疆干部代建的。
不影响周围百姓生活
在戈壁荒原上行驶近2小时,终于从莎车县城来到巴莎公路施工现场。踩下第一脚,鞋里就钻满细细沙尘。走上几步路,黑色凉鞋和黄色脚趾已混为一种颜色细沙的土黄色。一阵风吹过,满嘴是沙,能见度只有十几米。日头极毒,汗珠沁出来,迅即被晒干……这就是巴莎公路施工现场的艰苦环境。在这里,有60个上海人,从东海之滨远道而来,其中,上海代建指挥部指挥长过震文是2011年从崇启通道上海段的工地上被抽调过来。
援疆建设者不仅带来了新技术和管理方式,更带来了人性化的建设理念,这就是,不影响周围百姓的生活。
在戈壁上,绿洲十分宝贵,公路在设计走向时,尽量绕开绿洲,保护老百姓的庄稼地和房屋,同时,在施工便道上不断洒水,防止车轮滚滚的巨大沙尘影响百姓生活。此外,工程车还要控制车速,以免把附近居民的土坯房震塌。
加紧施工造福一方
喀什地区的道路之所以普遍是搓板路,是因为当地筑路使用的风积沙含有大量亚硫酸盐,易溶于水,且易膨胀,形成“盐胀”,冬冻春涨,路面便坑洼起来。相比之下,戈壁料是较好的筑路填料,但距离巴莎公路施工现场较远,运输成本较高,精打细算的代建指挥部就地取材,克服种种困难,想出一些妙招,得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国内首次大量使用风积沙填筑。
今年3月,连接喀什市和叶城县的喀叶公路通车,莎车县城到喀什市的路程缩短一个小时,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明显好处。莎车县干部小周说,该县荒地镇出产的蜜瓜“荒地瓜”皮薄肉脆,经不起长途运输,过去道路颠簸,因此大多数只能在本地销售,价格上不去。喀叶公路通车后,“荒地瓜”大量运进喀什市,销路大增。
“荒地瓜”的行情变化是“要想富,先修路”的最好体现。如今,巴莎公路尚未通车,沿线已酝酿勃勃生机。在由上海援建的莎车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热伊汗·古丽高兴地说,巴莎公路旁即将建成一家大型制衣厂,服装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被全部预订;巴楚县红海水库鲟鱼养殖基地的鲟鱼和鱼子酱迫不及待,想游上巴莎公路,跃进更多人的餐盘;莎车县的阿曼尼莎罕纪念陵等特色景区,也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驾车而来……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