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倩蔚)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上周36银行共发行了171款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期限最短为3天,最长为365天;预期收益率最低2.70%,最高为5.50%。不难发现,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之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已经从1月的5.2487%下降为8月的4.3318%。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高收益产品发行占比逐月减少,收益率中枢出现整体下移的态势。1-3月,超过半数的产品收益率在5.00%及以上,1月占比高达76.41%,而4月下降至47.42%,到8月这一占比仅为10.28%;其中收益率在6.00%以上的产品占比则从1月的7.84%降至8月的0.92%。
随着标的市场投资回报率的下行,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集中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发行数量最多的产品已经从5.00%-6.00%的收益率区间,下移至4.00%-5.00%区间。
同时预期收益率在3.00%-4.00%区间的产品数量也在增加。1月,收益率在5.00%-6.00%的产品发行1145款(占比68.56%),随后这一区间产品占比以月均10%的幅度逐月下降:3月首次降至半数以下,为49.46%;到8月仅发行122款(占比9.36%)。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在4.00%-5.00%区间的产品,占比从1月的298款(占比17.84%)升至8月的815款(占比62.50%)。收益率中枢从5.00%-6.00%区间降至4.00%-5.00%区间。“相比年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降了1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左右。”曾韵佼对记者分析指出。
“近期来看,银行以发行预期收益率在4.00%-5.00%区间的产品为主,预期收益率在5.00%以上以及3.00%以下的产品发行较少。这一方面与标的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下降相关,另一方面,也是银行自身调节产品结构带来的结果。”曾韵佼分析表示,在理财产品收益率设计方面,各商业银行大多形成了“两头少、中间多”的格局,即:高收益产品和低收益产品的发行数量较少,大量发行的是收益率处于中间段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