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杜敏)今年三季度A股跌超7%,“差钱”的股民面对“跌跌不休”的市场欲哭无泪,而“不差钱”的上市公司却利用闲置资金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统计显示,仅三季度就有数十家公司发布了有关委托理财的公告,涉及金额超百亿元。自今年年初至今,已有上百家公司累计拿出286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三季度超百亿资金买理财产品
事实上,A股上市公司热衷理财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随着今年宏观经济表现不佳,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浪风生水起。9月以来,包括" 洋河股份(" 002304," 股吧)、" 德赛电池(" 000049," 股吧)、" 漫步者(" 002351," 股吧)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发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其中部分公司已连续多次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9月4日,洋河股份公告称,公司和下属子公司分别出资4亿元和1亿元,向" 工商银行(" 601398," 股吧)购买理财产品。另据洋河股份2012年半年报称,今年上半年公司先后15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共计39.2亿元。除洋河股份之外,德赛电池、漫步者、" 新亚制程(" 002388," 股吧)等公司也发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公告。据上证报资讯统计,仅三季度以来,沪深两市就有46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购买理财产品,涉及金额达124亿元。
去年23家公司理财金额超10亿
据上交所统计,2011年度委托理财累计发生额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共计有2家,发生额在1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上市公司共计有21家。针对上市公司热衷委托理财的原因,上交所指出,主要有主业低迷、超募、资金不合理分配三方面因素。上交所认为,在收紧货币政策、楼市调控背景下,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部分公司在主业低迷的情况下,更具进行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的动机,利息收入则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同时,部分新上市公司超募现象导致公司产生大量的闲置资金,上市公司用超募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然后将其转化为自有资金后用于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
专家
虽然上市公司超募较多,转入理财产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举动无可厚非,但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看来,上市公司热衷理财实为“不务正业”。
董登新认为,“上市公司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有明显的主业优势,还有很好的主业成长性。投资者炒股、理财有投资风险,上市公司炒股、理财将面临更大的双重风险。”同时董登新指出,“上市公司炒股、理财,其亏损最终都是由全体股东或投资者来承担的。上市公司在主业上不思进取、借口理财、实为赌博,这种做法是对股东的不诚信、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