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沈逸
作者 沈逸
由颇具神秘色彩的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建立的网站“维基揭秘”(Wikileaks),自2010年4月开始,将目光聚焦在阿富汗战争,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尝试披露某些“内幕”:首先在2010年4月发布了美军直升机枪杀路透社记者的' 视频;然后在2010年7月25日披露了数万页主要来自美军特种部队的“战争日志”;最后在2010年8月3日,维基揭秘网站上出现了一个被称为“' 保险文件”的加密压缩文档,大小有1.4G——根据维基揭秘网站自己的说法,这个1.4G的文件里包含了大约15000页此前没有被公开发布的战争日志文档。
上述互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维基揭秘”这个非国家组织与美国政府之间所进行的一场微妙而重要的博弈:视频出现之后,美国政府借助黑客依据网上聊天记录提出的举报,在2010年6月逮捕了可能向维基揭秘网站提供信息的美军士兵曼宁;随后阿桑奇抖出了大量文件,但美国政府迅速为此次行动定调,称维基揭秘网站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公开大量细节,导致危及驻阿联军士兵的安全”;作为一种回应,维基揭秘在发布后续文件时,采用的是加密发布。
撇开具体的阿富汗战争问题,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此次案例有助于推动人们去思考:如何理解非国家行为体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挑战政府权威的政治意涵,评估其实际效果,将是更加重要的问题。
首先,从最直接的影响来看,维基揭秘网站的巨大能量,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涉嫌泄密的美军情报分析师曼宁是借助光盘刻录的方式,将 92000页文件从军队内部网络下载并保存,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了维基揭秘;维基揭秘则将这些文件近似一次性地全发表在网络上,并公开由全世界用户进行访问。
就此而言,维基揭秘网站不仅确实在由政府垄断的“国家安全”问题领域捅出了一个大洞,带来了更大的透明度,还在一定意义上证实国家正在逐渐失去某些传统的控制信息流动的能力。便捷而方便的信息获取、存储、传递与交流手段,使得“内部人作案”的可能大幅上升,传统的应对方式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其次,维基揭秘虽然在信息披露和发布方面取得了优势,但它同样凸显了信息发布与信息接受主体理解能力不足之间的鸿沟。那92000页文件对于普通人来说,读完并理解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对于维基揭秘来说,促使受众通过这些文件得出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结论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维基揭秘提前授权了三家传统意义上的' 传媒——英国的《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德国的《明镜周刊》——获知了这些战争日志的全部内容,以期媒体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报道,并借助这些报道引导公众舆论。
但如同美国政府失去了对信息流动的绝对控制一样,维基揭秘在邀请传统媒体介入之后,同样失去了对解读这些文件的实际意涵的控制。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立场,而非维基揭秘的预期,各自展开了相关的报道,最终公众舆论的走向,取决于各方展开的争夺解释权的竞争。而这场竞争遵循的规则,其实还是蛮传统的传媒行业自律规则。
《纽约时报》的行为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得到了这些材料之后,在进行报道之前一周,《纽约时报》派出了由其驻华盛顿办公室主任以及高级记者组成的团队,携带采访提纲,甚至可能是已经获得的原始材料,赴白宫进行研讨,讨论报道的角度。当报道发布时,白宫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用“不负责任”对维基揭秘进行定调,并将焦点聚集到了“巴基斯坦情报机构支持塔利班”以及“公布秘密行动的细节有损国家安全”这两点上,《纽约时报》、《纽约邮报》等媒体的报道焦点也相应地落到了这两点上。行业自律毕露无遗。
若干年前,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过一本名为《大失控与大混乱》的书,就今天的局面来看,这个书名多少有点“一语成谶” 的意思。维基揭秘在无意间开启了一场茶壶里的风暴,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传统传媒、新传媒,都将持续面对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卷入一场持续进行的争夺解释权、话语权以及可信度的竞争。无论某一具体事件的结论如何,传统的信息流动与控制模式注定难以完全不变地存续下去,对于地球上的所有人来说,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