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讲过一则故事:一对大学生情侣,毕业后都找了不错的工作,男生很时尚,贷款买了辆跑车,在女友面前潇洒风光,引得他人羡慕;女生则放眼未来,将大部分收入节省下来投资证券,平时依旧过着学生时代的节俭生活。男友觉得她很寒碜,感觉配不上自己。但6、7年后,男生因花销过大,没有多少积蓄,后来不得不变卖跑车过日子;女生则凭借证券大幅升值,不但轻松购房,且手头宽裕,生活自在,以至男生后来再想求婚时,女生莞尔一笑,飘然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着眼于长远者,才有真正的收获。这既是生活中的道理,其实也是投资上的道理。但是,在这方面,投资者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笔者看过很多" 券商的投资分析报告,基本上都是考虑某家上市公司的现在,以及未来一两年的业绩如何,然后乘以一个按照当前市场热度而主观设定的“市盈率”来作为“估值”。至于这家公司未来5年、8年乃至10年后的情况,也正如很多投资者所言,“谁知道?谁还关心那么长久以后的事?”甚至某位基金经理曾对笔者说,“对一家上市公司,还要看到明后年?能看到下个季度的状况就很不错了!”
综观很多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其“主流表现”尽是关心即将披露的" 宏观数据如何,以此来决定其后的投资方向。而这样的投资经理也往往给人很“专业”的样子,似乎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回避投资风险、获取收益。
与之相对,“股神”" 巴菲特的观念则很少成为投资界的主流:“我不很关心现在如何,我只想着8年、10年后一家企业是否一定比现在强”,巴老说,“就算美联储主席悄悄告诉我,他要发布新的货币政策,对我的投资决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在那些显得很“主流”的投资者眼里,巴菲特的上述言论几乎就如同“火星上的投资者”的思维不可理解!但是,从公认的“价值评估”理论中(尽管这也是主流的投资经理们学过的投资理论),我们也能发现其中的矛盾:比如,在DCF(现金流折现)估值中,近期数年现金流的贡献对整个价值的贡献仅占20%左右,但分析师却要花主要精力于这些时期“三张财务报表的预测”,对价值贡献占80%的长远“稳定期”的经营,则基本上都是“拍脑袋式”的简单主观假定给出一个“永续增长率”,至于这个永续增长率是3%还是4%,甚至都不需要较真。
可见,不需要关注长远的未来如何,而只关心眼前的经营如何,这正是不少投资经理与巴菲特所使用的投资方法的主要区别。而这种区别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产生的不同投资结果,早已得到市场的证明,高下立分。不仅长期结果不同,按笔者的观察,就像那两位持有不同理财观的男女学生后来结局的不同,立足于长远的投资者往往更有信心且心性乐观,而过分着眼于眼前的投资者,则往往焦躁不安并对未来充满疑虑,缺乏信心。
哈佛大学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句训言:投资未来的人,才是忠于现实的人。作为一个投资者,是把精力放在观察现实还是着眼于未来,不但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更是一个具体投资方法上的差异问题。也许,市场上永远存在这种差别,而这正是那些投资未来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