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是一出《七十二家房客》的真人秀,更像是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现实写照,一个真实版的“猪笼城寨”上海市隆昌公寓,就呈现在眼前,成为近年来广大网友热议的对象。说它迥异,是因为它还是一座名建筑,至今将近100年的历史。几经岁月的蹉跎辗转,与周边其他现代都市建筑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这座楼宇坐落在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英国人设计建成。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
解放后,杨浦公安分局就设在巡捕房南侧,隆昌公寓成了公安局职工宿舍。后来又有许多人陆续住进去。他们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经商者,由于租金廉价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搬来至此,一直保持着大概250多家住户。这里还是上海甚至全国最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地方。

隆昌公寓的构造中,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是楼中居民最为自豪的,也称之为”扶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每部楼梯被水泥基座隔成两个通道,建在南北两侧的两扶梯称为”白扶梯“,宽敞阔气,夜里伴有灯光;东西处的两个扶梯称为”黑扶梯,较为窄小,亦无灯光照明。本来宽阔的楼梯口与过道间,摆满了各种杂物,一不小心,就会撞翻人家的锅盆或盆栽了。偶尔还陈列几件较为古式的家具物品,更多了几分怪异感。
清晨,卖早点的,在街道中吆喝声不断。傍晚,整个“四合院”又热闹非凡。老人闲坐在院子里喝茶、下棋,人们把家务都拿到走廊上做。洗衣做饭、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不断,欢笑声、叫喊声不时入耳。

有些操着老行当的老人们,也成了公寓里的一景。比如,一些糕点做得很好的师傅,作出的当地特色小吃,好吃不腻、香甜可口。还有保留旧味道技巧的理发师傅,理出的发型还是几十年前的“小平头”,深受院里老人们的欢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繁衍不息。无休止的生活与奔波,似乎令他们无心关注到这个老楼的历史形态。
有人说:“上海居然也有这样穷困的地方!”也有人说,“在当今喧嚣的城市里,这个小院像儿时恬静、欢腾的老上海生活。”也许能让世人领略到这个城市里另一道独特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