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份《2013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一经公布就引起一片哗然。这份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289个城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总体很低,即使排名第一的上海市也仅得到178.78分(满分为400分),没过及格线。就在两个月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也发布了一份类似报告2013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按100分满分计算,31个省和直辖市财政透明度平均分为31.4分,也为不及格。两份出自不同团队的报告,结果惊人地一致,是什么阻碍了地方财政信息公开?多以“国家秘密”为由“信息公开多了,就要接受公众监督,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地方政府出于主观意愿是不愿公开的。建设责任政府,还是要从' 法律依据入手,在预算法中将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规定加以细化和明确。”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燕英,23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应该是公众的"账房先生",账目情况保密是没有道理的。要加大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力度,首先要完善预算 法,对财政信息公开内容还需作进一步细化。”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李齐云对导报记者表示,“其实,在政府财政信息中,除少数国防、军事等内容需要保密外,绝大部分内容是可以公开的,比如三公经费、行政管理费开支等。”事实上 ,公众应该知晓的信息常常被某些地方政府冠以“国家秘密”之名拒绝公开。一份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团队的研究报告,汇总了5年来各省拒绝公开的理由,其中以“国家秘密”居多。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为调取一项公开资料 ,作为学者的李齐云也有过被某地政府部门以“涉密不便于公开”为由拒绝的经历。李齐云表示,在国外,这些内容公众都是可以通过公开渠道查阅的。而所谓“涉密”就是托辞,是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不愿公开财政信息的借口。值得关注的是,在《报告》对政府债务等情况的统计 中,各城市平均分仅为0.83 分(满分是 100分)。在李齐云看来,各地地方债在不断增加,显然,出于风险问题的考量,政府不愿意公开。“信息公开力度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量必然要大幅增加,同时,公开就要受到监督和约束。”杨燕英说。预算法修订值得期待“要让政府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必须让法律来约束。”李齐云说。预算法修订值得期待。据了解,现行预算法于1995年施行,并于2004年启动修订工作,两度成立起草小组。预计今年8月,预算法修订案草案将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杨燕英表示,从法律角度来看,预算法对于政府财政信息应该公开到什么程度并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硬性约束。有些信息虽然是公开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但公开内容是粗线条的,内部细节看 不到,预算精细化管理方面也不到位。“正因如此,才给了政策执行者很大的操作空间,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有选择性。”李齐云说,地方更愿意公开教育、' 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内容 ,对其他一些内容则避而不谈。比如,在《报告》对国有企业收支情况的统计中,绝大多数城市得了零分,少数公开的城市,公示信息也不完整。李齐云解释说,在我国现行预算法中,国有资本金的经营收益没有纳入预算,并不接受公众监督。“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最终还是要落到法律依据上来,修改和完善预算法。”杨燕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