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节前的火爆相比,春节过后,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银行理财产品比例大幅下降。不过,相对于短期产品,部分中长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基本维持稳定,甚至有所上涨。在今年' target='_blank' >央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之下,理财产品收益虽有望整体保持在高位,但优先选择中长期限的理财产品,不仅可以锁定未来收益,也可以减少“空当”期造成的损失。
“这过了春节才几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好像一下子就都"藏"起来了。”到几家银行网点转了一圈儿,市民李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有统计数据显示,春节前最后一周,在各家银行发售的60多款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占到八成左右。而现在,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了“少数派”。有些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已经降到了5%以下。
但在预期收益水平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部分期限在半年及以上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目前基本维持稳定,有些甚至有所上涨。比如一家股份制银行临近春节时发行的一款期限为182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9%;而节后发行的一款同类产品,期限为18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却上涨到6%。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也基本集中在半年及以上。比如一家股份制银行销售的一款期限为185天的理财产品,起点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2%;另一款期限为150天的产品,起点10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5%。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市民手中的资金短期内用不到,在选购理财产品时,可以优先选择中长期限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锁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空当”期造成的利息损失。轮番买入短期理财产品,受理财期限所限,买入的几款产品很难实现“无缝对接”。另外,理财产品一般都会有几天时间的募集期和到账期,如果预期收益率比较高,产品就会特别抢手,可能刚上市几小时就卖完了,因而一开卖就得立即买入,这样在产品正式成立前的几天募集期里,资金就只能按照活期计息;而在理财结束后等待资金到账的几天时间里,银行大多不会计付利息。如果投资者一年中频繁买入短期理财产品,资金按活期计息甚至不计息的日子加起来可能差不多就要一个月,实际的理财收益也就被“稀释”了。
记者观察
偏紧政策“力挺”理财收益
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13 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出今年的货币政策仍会“中性偏紧”。业内由此预期,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有望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
' howImage('stock','1_601166',this,event,'1770') 兴业银行(' 601166,' 股吧)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鲁政委表示,央行的报告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和未来政策取向都没有任何变化,未来货币政策总体仍然会“中性偏紧”。这意味着,即使经济减速,货币政策也只是微调,流动性大放水的情况不会重演。未来流动性紧平衡将是常态,央行对此期待已久。同时,货币市场利率频繁波动也会是常态。
由于银行理财收益与市场资金状况紧密相关,偏紧的货币政策或将成为理财产品收益水平的坚强支撑。而每逢月末、季末,银行要应对监管考核,都会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以图吸引资金,这些时点也就将成为投资者“秒杀”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机会。新报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