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单变保单”事件多锁定老年人
“我和老伴儿前年3月份去银行存款,银行大堂的工作人员介绍我俩买保险,说年利率10%,比定存合适多了,我就买了5万元的,可两年过去了,我去查时发现利率还不到4.5%,我说要退保,但银行说现在退保只能退3万多。”3月13日,长春市民刘女士投诉。
据本报从2月至3月“金融业消费维权线索”统计,200多条线索中老年人占投诉人群的46%,这其中,“存款变保单”仍然成为3·15热线投诉的焦点话题。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银行网点是寿险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存单变保单”事件的多发人群就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盲听盲信并对理财知识欠缺,从而与金融机构形成销售信息不对等的状况,导致老年人成为这一群体事件的主体。
不得向60岁以上老人销售新型保险
上述状况将从下月起完全改观。据了解,中国' target='_blank' >保监会与中国' target='_blank' >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新规将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对城乡低收入居民、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交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向其销售的产品原则上以保单利益确定的普通型产品为主,不得通过系统自动核保现场出单,应由保险公司人工核保,核保中保险公司应对投保产品的适合性、投保信息、签名等情况进行复核。
保单利益确定的普通型产品,是指意外险、医疗险、健康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产品,目前在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主要有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都属于保单利益不确定的新型保险。《通知》还将《保险法》中规定的10天投保犹豫期,单独在银保渠道延长至15天;要求保险公司对销售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核对投保信息、建立健全客户回访、做好扣款短信提醒服务等。
本报记者 邹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