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才56岁,在实现山区农业开发技术的道路上还需要更加努力,致力于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为农民做一点点事情。”3月25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谈及自己获得河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时表示,山区比平原地区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如果将山区有效开发出来,这里的农民将是最富裕的农民。
1
每年200多天扎根贫困山区
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25日上午,记者在李保国的办公室里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学生备课。“这两天会在学校里给学生上课,后天就会到邢台山村里去,有时候一天会跑五六个村,给农民做技术指导。”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学院毕业并留校。当年3月8日,他就背起行囊到保定市博野县冯村乡王各庄村驻点,从事沙地桑园建设研究,从此开始了他扎根太行山的生活。除了给学生上课,李保国就到山区指导农民科技种田。“每年200多天的时间都会在山区,在那里和农民共同生活。”
在邢台内丘县岗底村,李保国开发了以“省力化、矮化密植、生草化和优质安全”为主体内容的山地优质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打造了全国驰名商标产品“富岗”苹果,优质苹果产业化基地达到20万亩。在临城县干旱丘陵岗地,建立了“适宜区域、适宜品种、适宜栽培技术”的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核桃“由高到矮、由长周期到短周期、由粗放管理到集约经营”的转变,打造了全国驰名商标产品“绿岭”核桃,推动河北山区核桃产业由40万亩快速发展到260万亩。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两聚造林理论和太行山生态林业建设的中心试点— 前南峪村如今已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
前南峪村、岗底村……30多年间,李保国的足迹遍布太行山间,示范推广36项林业技术,粗略统计,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实现纯增收超过28亿元。
2
直接帮扶村庄已达三四十个
“山场面积很大,如果能够将科学技术在这里有效推广开来,这里的农民将会是最富裕的农民。”30多年来,经李保国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也有百余个。“已经富裕起来的村庄,农民人均收入均能达到2万元以上。”
然而,山区的开发、技术的推广又谈何容易。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驻扎到了易县望隆村。望隆村人烟稀少,山高谷深,土地条件非常恶劣。为了获得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走遍山间田野,风餐露宿,将汗水撒播在每一寸土地上。
“太行山最薄的土层只有5厘米,深的也不过15厘米,再往下就是石头。”李保国说,由于土层薄,土里存不住水,自然就形成了干旱贫瘠的土壤。“还是要想办法加厚土层。”
李保国和同事们在望隆村和邢台县前南峪村开始了对山区整地技术的摸索。在山坡上,每隔几米开一条沟,把石头翻出来做外沿。然而,开沟需要爆破,但对于李保国和同事来说这又是何等的困难。李保国和同事们在山坡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数千次爆破试验,通过爆破在山坡上人工造梯田。
4年后,河北省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1990年,易县山区应用这项新技术完成爆破整地40万亩,第二年植树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1990年,李保国又开始了“太行山高效益水土保持林造林技术研究”。太行山降雨少、土层薄,农民习惯种植刺槐防止水土流失,但成活率极低,成林期需要20年。李保国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爆破整地技术加鱼鳞坑栽植,六七年就可成林。并采用截干技术,可产丰富的饲料,成为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
“我的心愿就是帮助农民致富”
“我是农民出身,应该为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刚到山村时,李保国感触颇深。“村民的日子真是苦啊,菜饼子是最好的饭菜,有的几年也吃不上肉。”“我的心愿就是帮助农民致富,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如今,不只李保国扎根山区,就连他所带的学生也投入到了山区建设当中。
30多年来,李保国不仅和太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次,李保国带领课题组到基地进行项目验收,返回时已是傍晚时分。车行至内丘县摩天岭村时,遇到交通堵塞,进退不得。李保国下车查看,被当地农民认了出来。听说李保国当天必须赶回保定,参加第二天的重要学术会议,人群中有一个中年人喊道,“快,把我家的院墙推倒,让李教授的车过去。”没等李保国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将路边一堵土坯和篱笆垒成的农家院强扒开一个三米多宽的缺口,引领李保国的车通行。
在李保国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农民的电话,甚至有的农民电话,他不查看电话本就能够脱口而出。“经常有很多农民打电话咨询种植技术,尽管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都会仔细给他们解答每一个难题。”
过去的30余年,李保国无私奉献于太行山间;而未来,他还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太行山的脱贫致富建设,将汗水和智慧奉献在沟之底,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