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维基解密能引发“新媒体革命”吗?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对于全球新闻媒体而言,2010年下半年的第一大热词无疑是“维基解密”。自2010年4月该网站发布驻伊美军枪杀记者的“间接谋杀”(Collateral Murder)录像,“Wikileaks”一词在谷歌中的搜索频率增速便跃居前茅。在很多人看来,维基解密早已不仅是传统媒体报道的对象,而是成了挑战甚至取代传统媒体的一种可能。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日前在《澳大利亚人》网站的一段留言,就很清楚地表达了他“引领媒体革命”的野心: “维基解密代表了新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对于全球新闻媒体而言,2010年下半年的第一大热词无疑是“维基解密”。自2010年4月该网站发布驻伊美军枪杀记者的“间接谋杀”(Collateral Murder)录像,“Wikileaks”一词在谷歌中的搜索频率增速便跃居前茅。在很多人看来,维基解密早已不仅是传统媒体报道的对象,而是成了挑战甚至取代传统媒体的一种可能。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日前在《澳大利亚人》网站的一段留言,就很清楚地表达了他“引领媒体革命”的野心:

“维基解密代表了新闻的一种新形式——科学新闻学。传统媒体为读者带来新闻,我们带来新闻的证据。读者可以在看完新闻后,点击查看相关的原始文件,以便对新闻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自诞生以来,维基解密一直被当作“新媒体”的杰出代表,获得过' 业界的诸多赞誉。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读者的认同,凤凰网正在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中,有高达68%(截至本文发稿)的读者认为维基解密比传统媒体更具发展优势。

然而,当全球读者为解密的外交笑话而捧腹、为阿桑奇挑战霸权的勇气而叫绝时,却往往忽视了维基解密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果仔细考虑以下事实,这家当红网站“引发新媒体革命”的前景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乐观。

“维基”模式存疑

“维基”(Wiki)这个词,原本是“What I know is”(据我所知)的缩写。这个词的流行始于维基百科(Wikipedia),即鼓励各行各业的人尽自己所知,提供准确而深入的信息。维基解密流行后,维基百科网站已经悄悄加上了声明:“维基解密不是维基百科与维基百科基金会旗下机构”,多少表达了对“维基”一词滥用的无奈。

尽管从外观上看,维基解密与维基百科的页面如出一辙,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维基解密并不像维基百科那样,拥有广泛而庞大的信息提供人群。事实上,维基解密更像一个信息发布机构,而不是人人参与的互动网站。种种迹象表明,维基解密的主要信息来源,或许并不像大部分人所信,是“大量网友的集体贡献”,而仅是来源于有限的几个线人。

其中一个重要的线人就是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被捕时年仅22岁的曼宁原本是美国驻伊部队的一名普通情报兵。2010年6月,在跟一位网友聊天时,他透露自己在几个月前向维基解密提供了著名的“间接谋杀”录像和约26万份外交文件——这几乎涵盖了维基解密近期公开的大部分有价值的内容。网友迅速报案,曼宁随即被逮捕并关押至今,由美国军方的反应来看,那些话恐怕不是年轻人的凭空吹嘘。

“如果美国官方的控告内容属实,那么‘维基解密事件’实际上应该被称作‘布拉德利·曼宁事件’。”著名媒体人Josh Marshall评论道。

关于曼宁的报道迅速淹没在对维基解密本身的争论和阿桑奇的个人专访中,跟那些充满阴谋论色彩的传说相比,以下故事实在乏味:维基解密的文件竟来自一个因受歧视而仇恨社会的同性恋士兵,他把自己所能接触的保密级别不高的大量文件,刻录在Lady Gaga的音乐专辑上带出了戒备森严的美军基地。

然而,如果这个故事为真,则将向人们证明,维基解密的成功并不在于它的平台,或所谓的“维基”模式,而只是一起泄密个案。维基解密事件或许会像上世纪70年代的“五角大楼泄密案”一样,激起一时的争论后归为平淡,不会引起巨大的“媒体革命”。正如《经济学人》文章所说:“如果没有新的布拉德利·曼宁出现(假定他真的干了被指控的那些事),阿桑奇和维基解密的影响力便会迅速消退。”而要继续吸引像曼宁这样的年轻人,让他们甘冒巨大风险提供情报,阿桑奇还要更多地证明自己的能力。

媒体与黑客身份的混淆

“我们来自任何地方,我们可以是任何人,我们是匿名者(Anonymous)。”带着如此宣言,这个自称“匿名者”的组织袭击了瑞士Postfinance银行、美国信用卡公司VISA和万事达的官网首页,以及美国参议员利伯曼的个人网站。因为前三者冻结了维基解密相关的账号,而后者则是公开鼓动金融机构这样做的人。

作为有组织、有方向性的黑客团体的统称,“匿名者”在' 互联网上赫赫有名。他们有旺盛的战斗力——因为来自全球各地,可保证24小时内均有人在线“作战”;他们神出鬼没,即便是成员之间,也只知道彼此的网名;他们有(至少是一段时期之内)共同的信仰,“对攻击行动有怀疑的个体会被立刻踢出这个圈子”,其凝聚力堪比旧时黑帮。

当年20岁的阿桑奇潜入加拿大北电公司的系统网络,获得“黑客罗宾汉”的美誉,从此注定与黑客这个职业结下不解之缘,替维基解密融资的“乌瓦·荷兰德基金”(Wau Holland Foundation),便是黑客们为了纪念行业鼻祖乌瓦·荷兰德而成立的基金会。自2009年10月以来,该基金已经为维基解密募得愈百万美元的捐款。2006年维基解密成立时的第一台服务器,则来自号称“互联网瑞士银行”的瑞典PRQ公司。这里曾孕育了BT种子第一站海盗湾(The Pirate Bay),成为全球黑客共享盗版软件与盗版电影的天堂。

“大部分人将维基解密等同于黑客组织(而不是新闻媒体),例如萨拉·佩林(编者注:即“茶党”运动领袖)就在twitter上写道,今天维基解密攻击了我的网站。”《外交政策》杂志指出,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维基解密与这些黑客属于同一团体。

很多人认为,将自己与从事违法活动的黑客组织混为一谈,对于一个以“新媒体”自居的网站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阿桑奇应当发表声明,澄清自己与黑客攻击事件的关系。”一位网友评论道,“但他没有这样做,可见他在经营公众形象方面仍欠缺经验。”在他看来,阿桑奇必须作出选择:继续干他的老本行——黑客,还是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媒体人。想要两者兼得,只怕并非易事。

当“维基解密”蜕变为“《卫报》解密”

当维基解密抒发它挑战传统媒体的野心时,传统媒体似乎也在想着吞并它。

从2010年7月公布“阿富汗日记”开始,阿桑奇便与几家传统媒体进行了亲密的合作,它们分别是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这三家媒体往往能提前数天拿到维基解密即将公布的文件,从而有充裕的时间对其进行解读和再加工。

与传统媒体合作也是无奈之举。据报道,维基解密只有包括阿桑奇本人在内的5名编辑,面对浩如烟海的解密文件,他们实在有心无力,只能请传统媒体帮忙。

2010年11月底,身为美国媒体的《纽约时报》逐渐减少了对解密文件的报道。英文媒体中的“解密同盟军”就只剩《卫报》一家。对普通读者来说,要在长篇累牍的解密文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于是“让《卫报》来读维基解密,我们来读《卫报》”逐渐成为英语读者的一种习惯。

现在,底气十足的《卫报》已经显示出代替维基解密发言的倾向。前不久,一家巴基斯坦媒体公布一份维基解密电报,内容是一位美国外交官评价印度军队“行动笨拙、昏头昏脑”,《卫报》立刻发表文章,称这封电报系伪造,并斥责这种“拿维基解密当幌子”的行为。

巴基斯坦人一片哗然:“《卫报》有何资格评判解密文件的真假?它不也是在把维基解密当幌子?”该巴基斯坦媒体进一步指出,与维基解密合作的这些传统媒体,无不属于庞大的西方利益集团中的一员,难免存在选择性公布解密文件,通过自己的解读误导大众的嫌疑。阿桑奇本人也对他的合作伙伴起了疑心。在应付来自瑞典的强奸罪指控时,他曾公开指责《卫报》对该案进行“选择性报道”,目的是干扰自己的保释。

在维基解密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中,“谁控制谁、谁占据主导”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阿桑奇从前设想的“你提供新闻,我提供新闻证据”的简单合作模式,似乎已经难以实现。而就目前的实力对比,势单力孤的“新媒体”维基解密,恐怕难有胜算。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摩托罗拉1月4日正式分拆为两家上市公司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