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地方政府为何对万达趋之若鹜?恐怕主要是因为万达后面几千个品牌商家带来的就业和税收。
在《商业地产运营管理》这本书里,品牌库管理被认为是万达的终极武器之一,用" 王健林的话来讲,“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们要赚钱,首先要使商家赚钱,只有商家赚钱,我们的各种收入,不管是租金还是物业费,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品牌库管理与万达首创的“订单式商业地产”有关," 王健林能从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上建立财富帝国,品牌库管理就是这一帝国大厦的基石。
但是,当年万达最早提出“订单地产”概念时,业内一片怀疑。定制地产是" 美国模式的产物,而中国商家的市场教育早期并未达到这一步,一步一步,万达是国内的启蒙者。
有人说是这是偶然,有人说这是胆识。万达的订单地产模式,正好契合了彼时沃尔玛在中国的快速扩张战略。事后证明,沃尔玛作为主力店入驻万达广场后,为后者的招商起到了巨大的广播效应。连作为世界零售第一的沃尔玛都敢下订单,你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王健林的舍得,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如果早期没有沃尔玛等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围绕在身边,万达广场绝不敢如此快速地在全国快速复制自己。王健林太超前了,直到这一轮商业地产热、购物中心泡沫冒出,地产商才懂得了“订单地产”的真正意义。对仿效者而言,不是慢了一步,而是晚了10年。
商业地产的成功,关键在于运营——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反驳这句话了。在《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一书中,王健林倾尽美词于品牌库的管理。万达认为,决定运营成败的核心因素,很大程度上要看你能招到多少知名商家品牌。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积淀,还有对合作伙伴的尊重——甚至进入哪个城市,选择什么区域,万达也会咨询一些权重品牌的意见。
从第一代万达广场到现在的万达城,万达的品牌库里有多少商家?每年一届的万达商业年会,其规模和影响力已超越国内任何一场商业地产活动。2013年的年会,有3000多家品牌商参加,现场签约率达到80%。年会里套开的“品牌与代理商合作洽谈会”,有360多个品牌、2000多个代理商参加,品牌商与代理商的签约率达90%。与很多地方的经贸洽谈会表演性的签约不同,万达都是真金白银的签约。
在策略上,万达广场每次招商,只能从集团的品牌库里挑选,并且有对应的等级,即集团负责一级品牌,区域负责当地品牌,否则走报批流程会被卡住。现在很多购物中心开业之前,照例都要做声势浩大的招商大会,搞现场签约,但据攸克君观察,一般活动,真正签约的有2-3个品牌就非常不错了。而万达广场每次现场签约,都有20-30家品牌。
比如,2011年12月8日,福建5家万达广场举行品牌签约活动,600多商家参加,现场意向签约达到近百家。看到这样的数字,估计绝大多数商业地产商只有流口水的份。换个角度,地方政府为何对万达趋之若鹜?恐怕主要是因为万达后面几千个品牌商家带来的就业和税收。
有人说,商家都是趋利的,它们随时都可能逃离。但品牌商家们是不愿意离开万达的,很简单,因为挣到了钱。按照王健林在序言中所说,商家的忠诚度是十几年赚钱的历史换来的。现如今,如果你排队太晚,想买到万达广场一个铺位的概率,几乎相当于中国队夺得亚洲杯。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