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理财粉
“青川特大血案”:最近去银行存款,银行的理财经理推荐我买基金,说最近他们行里有几只基金收益不错,让我购买。我以前看过问理财的内容,说有些银行理财经理可能会为了手续费,故意推荐一些业绩一般的基金给客户。我就故意问了问银行的理财经理,有没有今年上半年的明星基金,结果却被告知,他们没有销售这只基金。我想问一下问理财,银行理财经理推荐的基金到底可不可信,有没有猫腻?
问理财
专业理财师:基金销售确实会有黑幕存在。目前一些银行总行给分行定下基金销售指标,还附带有一定的激励手段。一般的做法均是由托管总行下达命令,通过客户经理向客户传达。
具体而言,一些基金会集中释放一段时间收益,万份收益和七日年化收益率会有明显上升,然后工作人员向合适客户进行推介。而货币基金集中释放收益是目前最常见的吸引手法,基金公司都指望在收益上涨期间拉住更多的客户。
而据《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第三条要求,“基金销售机构从事基金销售活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但实际上,在一线的销售渠道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是很多。
问理财(微信公众号:asklicai)专业理财师了解到,除了“台面上”的基金销售费用外,营销渠道还将获得基金公司私底下以各种名义支付的“灰色激励”。之前灰色激励的手段多为会务费,而现在对于销售结果,物品现金相赠是最为常见的。
基金销售的关键就是激励到位,产品质量已经排在后面。当下基金销售的灰色激励,已有行业标准:货币基金在销售额的万分之五,债券基金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股票 基金的激励比例高达千分之五以上。当然,这只是普遍的一个标准,基金公司对此非常舍得砸钱,当销售额超过一定比例时,梯形激励模式就出现了。总行一直会根据募集规模分档给予激励,卖得越多激励也就越多。
在这背后,不少基金公司开始逐步退出新基金发行。根据问理财监测数据统计,2014年二季度,有32家基金公司并未发行任何基金,其中不仅有国开泰富、' 永赢、英大、' target='_blank' >中信建投等新基金公司,还有兴全、国富、农银汇理等老牌基金公司。虽然不少基金公司表示未发行基金是公司出于长期的一个考虑,但言语中透露出目前发行代价过大的问题。
现在中小公司都不发股基,因为没人买,必须要实施激励让银行拉人。等于说是市场倒逼基金公司去求银行,最近五年皆如此。
问理财专业理财师提醒,目前基金销售背后有多种违规方式:承诺分仓互换利益、有奖销售、一定规模后的零费率、虚假预期收益、违规宣传以及违规信批,而上述产品则均属违规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