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黄敬波 魏胜
7月6日,汨罗市桃林寺镇来龙村村民湛厚仁让妻子推着自己进了村部,将2.5万元交到会计手中:“麻烦帮我转交给信用社。这笔账,我终于能还清了。”
这笔账,用湛厚仁的话说,是“借的救命钱”。2003年,当时48岁的湛厚仁突发右腿髋关节坏死,唯一的办法是更换股骨头,为交清高额手术费用,他向信用社借了2万元。
腿保住了,湛厚仁也背了近5万元债务。夫妻俩起早贪黑,养猪、养鸡、种地,希望能尽早还清。但事与愿违,2012年,湛厚仁突发脑溢血,经开颅手术,命虽然保住了,却落下了左半身瘫痪的残疾,行动离不开轮椅,家里的债务也增至17万多元。
旧账未清又添新债,湛厚仁年近六十的妻子在照顾丈夫的同时,拼命干活,承包了6个人的责任田,喂养了10多头猪、几十只鸡。一有空,她还到附近一个小工厂里打零工。
湛厚仁每天的医药费需要40元,但夫妻俩省吃俭用,3年下来先后还债4万多元。今年6月,来龙村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开始催收信用社贷款。听到消息,夫妻俩商量开了。“在我们困难时,信用社帮我们挺过了难关。我是党员,我不能失信于集体,要带头还贷。”夫妻俩决定,再凑点钱,先将信用社陈账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