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攫取利润,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倘若一家伟大的企业无法输出某种关于人性美好那一面的价值观,你的伟大也许将划上问号。 岁末将至,又到一年揭榜时。与过往一样,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2015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名单,他们基于对全球1500位企业高管的调查列出了这份看起来情理之中的排名:名单前五分别是苹果,谷歌(微博),特斯拉,微软以及三星;颇值一提的是,优衣库母公司迅销(Fast Retailing)从去年第41位跃迁到今年第15位,可谓进步显著,而它也是唯一上榜的服装零售企业。 事实上,悉心留意,在各种排行榜里,优衣库的“左邻右舍”常是那些思维惯性中与创新更贴切的科技企业。最近的例子是上个月天猫双11全品类销量排行榜里,优衣库在蝉联服装类销售冠军同时,全品类排名中也由去年的第五升至第四——在它身前是小米," 华为和" 苏宁易购,身后则是" 魅族和" 海尔。 在创新被赋予企业最重要议事日程的今日,优衣库现象自有其逻辑,创始人柳井正对自己“一胜九败”的人生总结几乎暗合了科技界“九死一生”的残酷。若你问他那“一胜”的秘诀,他一定会真诚地告诉你一个貌似“乏善可陈”的答案:“当然是创新。” 技术控的迭代 现在想来,从世纪之交诞生的摇粒绒算起,优衣库便不再掩饰对于技术的迷恋——事实上,从诸多角度,优衣库都拥有一家科技公司的内核。 与如今创业者制造的“人为痛点”不同,长久以来,优衣库“只想让你在冬天觉得温暖,在夏天保持干燥”涵盖了其一切技术探索的出发点。这带来的结果是,它以技术这种并不浮夸的方式引领了人们的穿衣新知。而对于单品爆款的持续研发(所谓“从0到1”)以及降低成本的能力(“从1到后面的那些0”),大幅度提升了后来者的准入门槛。更重要的是,非标准化的服装业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摩尔定律,但与惯常迭代的科技产品一样,优衣库每一季都在为产品进行技术更替。 今年自不例外。譬如,优衣库为“只有两个鸡蛋重”的高级轻型羽绒服增加了防水功能;为颇具“街衣”属性的摇粒绒系列进行面料升级,更好地将阳光转化成热能。 当然了,提及产品技术迭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HEATTECH系列——你知道,在每个冬日临近的双十一,它都会出现在最快断货的单品名单中。 HEATTECH缘起于柳井正对于人类冬装的一个“终极追问”:如何让针织衣系列保暖又轻薄,将人们从冬季臃肿的服饰中解放出来?——嗯,将产品“变薄”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这确实是被柳井正常挂嘴边的苹果公司干的事。在2003年,优衣库与日本化工集团东丽合作,创建了所谓“次世代原料开发团队”,醉心于“生造”出一种全新品类(非常典型的从0到1式创新)。经过十余年产品迭代,如今优衣库230多种产品中都运用了此项技术。而今年HEATTECH的纤维面料也再度升级,添加了山茶花油成分,让穿着体验更为舒适,且减少冬日因干燥产生的静电。 而与科技公司类似,在产品“小步快跑”的过程中,数据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据媒体报道,东丽为了保障HEATTECH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很少看到它的直接竞品——这算得上是彼得·蒂尔眼中“垄断”产生创新的一个例证),创立了模拟各种气候的实验室,通过实验数据完成对HEATTECH的改良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