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互联网
金融产业投资
基金的加入将帮助互联网
金融行业整体
融资规模和行业体量将达到新的高度。《意见》的出台短期内并不会对
资本市场追逐互联网
金融行业造成实质性影响,从中长期来看,行业整体规范和监管的确立将会吸引更多
资本进入。
2015年7月18日,
央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
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总计20条,鼓励创新在前,共6条;监管和规范在后,共14条。社会各
机构对《意见》的不同解读在于对《意见》鼓励创新与监管规范的落脚点的差异。清科研究中心认为,《意见》出台意味着互联网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时代,进一步明确了各类互联网
金融的法律界定,弥补了政策的空白,但在后续仍需不断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完善。
《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社会
资本发起设立互联网
金融产业投资
基金,推动从业
机构与创业投资
机构、产业投资
基金深度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从业
机构在主板、创业板等境内
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清科研究中心认为,未来互联网
金融产业投资
基金的加入将帮助互联网
金融行业整体
融资规模和行业体量将达到新的高度。《意见》的出台短期内并不会对
资本市场追逐互联网
金融行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行业整体的规范和监管的确立将会吸引更多的
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互联网
金融爆发式增长,VC/PE投资遍地开花
据清科研究中心旗下私募通统计,2014年中国互联网
金融共发生193起
融资事件,超过2013年投资案例数三倍有余。披露金额161起,总投资金额达14.20亿
美元,平均投资金额达882.12万
美元。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
金融共发生133起
融资事件,披露金额起数110起,披露总金额高达26.14亿
美元,平均每起
融资金额达2376.54万
美元。
2014年至今,除冲击传统
金融的
货币基金外,P2P和众筹等多元化形式的互联网
金融行业,对传统
金融业的颠覆与重构,也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在
金融准入
市场逐步放开的背景下,各路
资本将蜂拥而至。而目前我国的互联网
金融领域还处起步阶段,行业投资热度持续上涨,互联网
金融产业投资规模整体呈现逐年增加
趋势,2015上半年
机构平均投资金额创历史新高。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P2P
金融网销投资热度高,消费
金融投资增量明显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2015年上半年,在互联网
金融行业中,P2P领域的投资案例数最多,占行业总案例数的27.07%。2014年是全民理财觉醒的第一个完整年,从2014年至今,P2P行业备受VC/PE青睐。鉴于其广袤的
市场需求空间,未来拥有
风控等核心竞争力的P2P还将继续被
市场关注。
金融网销是普通网民了解互联网
金融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广大互联网公司切入互联网
金融领域最直接的方式。
金融网销的出现使得
金融机构也找到了新的产品输出渠道,有效的促进了
金融机构、互联网和普通网民的结合。消费需求增长、支付购物方式转变、移动终端客户粘性增长的综合作用,刺激了消费
金融的发展。众筹模式逐渐兴起,目前已在影视领域和智能硬件领域试水,且以3~5倍的速度在高速增长,股权众筹有望从政策红利中获利。互联网支付格局已定,移动支付将是网络支付新的竞争战场,存在结构性创新的机会。大
数据及征信服务存在很大的
市场机会。
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
金融行业
金融网销投资金额占比达42.51%,P2P占比31.56%。由于
金融网销较其他领域相对成熟且
风险较小,产业整合幅度相对较大,导致
金融网销投资金额及平均投资金额较高。无论从投资案例数还是从投资金额来看,P2P和
金融网销仍是互联网
金融行业投资领域金额最主要的构成。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早期项目受关注度高,外币投资总额远超人民币
从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
金融行业投资币种案例数构成来看,人民币投资占绝对优势地位,占比达到69.17%,
美元占27.07%。而从投资金额来看,2015年上半年外币投资总额远超过人民币。外币投资平均投资金额每笔6850.00万
美元,远高于人民币621.13万
美元的单笔投资金额。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从投资案例数轮次来看,Pre-A轮占比18.05%,A轮投资案例数最多,占比达45.11%,B轮占12.03%。从投资金额轮次来看,A轮总
融资金额最大,总金额达22.50亿
美元,其次是B轮,占比达6.53%。而最大投资金额出现在A轮,投资金额高达9.34亿
美元。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互联网
金融并购大幅增加,P2P仍是最大战场
据清科研究中心旗下私募通统计,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
金融行业共发生28起并购事件[1],披露金额19起,披露总金额达9.43亿
美元,平均每起并购金额达4961.84万
美元。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
金融行业并购案例数大幅增加,平均单笔并购规模屡创新高。
在“互联网+”国家战略引导下,大
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互联网
金融蓬勃发展,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投
融资需求和居民财富收入的增长使互联网
金融需求日益迫切,监管的逐渐明确和行业规范度的提高造成了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
金融行业的并购潮。互联网行业和
金融行业进入门槛较高,BAT已抢占了第三方支付的半壁江山,而随着行业规范度的提高和监管政策的完善,互联网
金融行业整体
融资规模和行业体量将达到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产业集团、
金融机构进入该领域,而并购则成了他们进入的捷径。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无论从并购案例数或者并购金额来看,P2P领域占比均超过50%,P2P领域仍是并购
交易最大战场。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2015年7月18日,在
央行联合十个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
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监管框架下,互联网
金融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鼓励。但相比之前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的互联网
金融在规则配套落实之后,将逐步摆脱初期的“野蛮生长”,进入“后互联网
金融时代”。
互联网
金融发展近9年,
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具备垄断优势的综合型
金融平台。与传统
金融不同,互联网
金融利用长尾效应,以大用户规模为核心,本着“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借助大
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注重用户流量导入和增加,从用户角度出发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忠诚度较高。对于行业新进入者来说,找到对手未覆盖的领域,集中全部力量,迅速占领差异化
市场,是互联网
金融细分领域成本最小且速度最快的发展战略。
互联网
金融服务真正能够有别于传统
金融模式,要点之一在于基于大
数据的征信服务。基于互联网大
数据的
金融信用体系和
数据驱动
金融服务,降低了行业信息不对称的
风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
金融服务的理念和业务方式,提升了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
风险管理水平。大
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互联网
金融蓬勃发展,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投
融资需求和居民财富收入的增长使互联网
金融需求日益迫切。当下,互联网
金融各细分领域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风口下,一旦用户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引入风投、兼并收购或者
上市来实现用户价值的变现。
[1]并购案例数:以被并购企业为互联网
金融行业为统计维度
上文引用
数据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私募通:www.pedata.cn。
私募通是清科研究中心旗下一款覆盖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最为全面、精准、及时的专业
数据库,为有限合伙人、VC/PE投资
机构、战略
投资者,以及政府
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
银行、研究
机构等提供专业便捷的
数据信息。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私募通微信公众号 私募通APP下载
清科研究中心于2000年创立,致力于为众多的有限合伙人、VC/PE投资
机构、战略
投资者,以及政府
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
银行、研究
机构等提供专业的信息、
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范围涉及出资人、创业投资、私募股权、
新股上市、兼并收购、房地产
基金以及TMT、清洁技术、医疗健康、大消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
市场研究。目前,清科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最专业权威的研究
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旗下产品品牌包括:研究报告、定制咨询、私募通、评价
指数等。

金融告别“野蛮生长”,巨头频入加速
资本布局" />
关于清科集团
清科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综合服务及投资
机构,旗下业务包括:清科研究中心、清科传媒、清科
资本、清科财富、" 清科创投、清科投资,主要涉及研究咨询、
数据产品、信息资讯、会议论坛、投资
银行服务、直接投资、母
基金管理及财富管理。经过15年的发展,清科集团现已经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股权投资综合服务平台。
了解清科研究服务详情,请垂询:
热线:400-600-9460
邮箱:research@zero2ipo.com.cn
网站:www.pedata.cn
预约采访,请联系:
甄鹏roc zhen
电话:+8610-84535220-6214
邮箱:roczhen@e-zero2ipo.com.cn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