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债资信。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作者: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裁 任东旭
诚信是一个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话题。“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对于以信用为主要特征的'
金融行业而言,诚信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当前信用
风险防范在
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
市场诚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评级
机构也应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以无愧于我' 国
债券市场规范创新发展赋予的时代要求。
信用风暴之下,再看
风险事件
今年来的
债券市场,不再风平浪静:违约主角蔓延到地方国企,信仰的小船再一次翻了;“提前还钱”演绎“另类违约”,
市场“吐槽”不断;更有部分偿债企业打起了逃废
债务的主意,引来哗然一片……
违约风潮俨然成为一场洗礼,刺激着每一位
市场参与者的神经。据统计,仅今年1至6月,我国公募
债券市场已有11家主体发生实质违约,涉及147亿元,违约发生频率和规模都明显超过往年。
信用
风险虽总体可控,但仍引发了
市场短期波动,部分
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
收益率曲线出现上行。经历
风险事件频发的恐慌四月之后,
债券违约带来的冲击正逐渐消退,企稳向好的基调不变,
市场信心已逐步恢复。不过风波之余,关于
市场诚信、契约精神的讨论依然在持续发酵。
信仰可破,诚信不可破
违约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看待违约。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理性面对违约,而不应一味放大违约。据有关统计,2015年
全球债券市场发行人主体违约率约为1.66%,而我国这一比率极低,
风险仍然整体受控。事实上,引导
风险有序释放,保持一定合理区间的违约率,正是
债券市场从襁褓走向成熟的标志。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违约中的“不当行为”视而不见。据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梳理排查,今年以来多数违约企业虽已通过
债务重组、
银行支持等完成兑付,但少部分企业消极作为、久拖不决,甚至个别企业借重组、债转股之名,行恶意逃废债之实,这对正在经历违约阵痛期的
市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近期
债券违约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其背后也折射出
市场机制层面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信用
经济,但本质是法治
经济。“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然而,解决
市场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诚信的再教化,而是需要健全
市场诚信' 法律规则,有效防范道德
风险,唯此才能破除“刚兑”神话的迷信,建立起
市场对诚信的信仰。
诚信建设需多方合作,评级
机构应责任担当
债券市场的
市场化运作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多个监管部门正在合力构筑以诚信为核心的新型
市场监管体制。
交易商协会作为
市场自律组织,提前布局打造信用
风险防控环链,健全从注册发行到违约处置一系列信用管理机制,并重点加强对
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管理,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失信自律惩戒力度等,正是顺应了
市场改革
趋势。
信用体系建设不仅需要监管部门、自律组织政策支持,也离不开
市场机构、中介
机构履职尽责。特别是作为
债券市场“守门人”的评级
机构更应责无旁贷发挥好
风险甄别和提前预警作用,挤出评级虚高的
市场泡沫,以公信力赢得
市场声誉,助力
债券市场平稳发展。
去年以来,中债资信持续加大
风险预警及监测力度,先后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进行了深入地' 分析、走访、调研,目前为止在全
市场范围梳理出存在
风险隐患的发债企业近200家,通过
风险排查名单、投资资产池筛查等多种服务形式为投资人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公司
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
风险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受到
市场各方的广泛认可。去年底,中债资信获得了
金融时报社与社科院
金融研究所联合颁发的“年度最具公信力中介服务
机构”奖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望五年多来,中债资信始终视诚信为立业之本、合作之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恪守独立、客观、公正之原则,尽职履责,坚守诚信底线,呵护
市场发展。未来,公司将继续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业务实力,秉持以诚信为核心的行业操守,当好
债券市场信用
风险防控“排头兵”,助推国内评级行业规范发展,共同营造诚信
金融的良好生态环境。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债资信
(责任编辑:陶海玲 HF003)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评级
机构做好信用
风险防控 助力
债券市场平稳发展》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
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