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统计
数据,2013年A股涉及影视行业的并购事件仅有7起,而2014年涉及该行业的并购事件共44起,公布了标的价值的并购38起,涉及资产价值301.76亿元。

资本起舞,影视人暴富,大佬寻突围" />
热钱来了!这是2014年中国影视行业最大的主题。
根据统计
数据,2013年A股涉及影视行业的" 并购事件仅有7起,而2014年涉及该行业的并购事件共44起,公布了标的价值的并购38起,涉及资产价值301.76亿元。
与2013年更多是同业并购不同,2014年的“影视并购热潮”有大约一半属于跨界并购,做" 餐饮的、卖烟花的、造轴承的
上市公司都纷纷跨入“影视圈”。在跨界并购背后,藏着市值管理的欲望与冲动。
深圳一家券商首席
分析师告诉娱乐
资本论,很多公司跨界转型,原因是希望通过收购带来公司市值提升,从而实现财富增长。
在这样的狂热并购下,不少影视人获得了极大的财富增长。最为典型的,要数电影《老男孩》的制片人柯利明,今年8月,他将自己成立5年的公司儒意欣欣影业以15亿元现金卖给了
上市公司中技控股。
“财富的魅力把这个行业冲得蛮有意思的。”"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说。与各种
资本疯狂进入影视圈不同,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在2013年并购电视剧公司浙江常升之后,现在正在“去电影化”。
在他看来,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不到300亿元,其中50%要被美国大片拿走,剩下的50%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分食,“如果传媒文化娱乐公司不转型,只说有几部电影,没有意义”。
跨界收购兴起,
资本随影视起舞
影视并购的风潮起于2013年下半年,当时A股
市场进行影视资产并购的,大多还是文化传媒类的公司。例如,2013年7月," 华策影视宣布并购克顿传媒,
交易 金额达到16.52亿元,成为当时金额最高的一桩影视并购。同年9月," 华谊兄弟宣布收购浙江常升70%的股份,同年10月," 乐视网宣布收购花儿影视。
到2014年,涉及影视行业的并购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
上市公司开始跨界并购影视资产,例如," 餐饮公司" 湘鄂情(已改名中科云网)收购笛女影视," 农业公司" 高金食品收购印记传媒等等。
各行各业的公司频频“跨界”,让一则脑筋急转弯在朋友圈里爆红—餐饮、畜牧养殖、乳制品、" 机械制造、烟花爆竹等不同行业企业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他们都变成了影视公司。
一位文化产业
分析师撰文指出,跨界收购影视资产频频发生,一个原因是传统
经济不景气,
上市公司需要寻找新的
利润增长点;另一个原因,则是
资本市场对于影视资产的热捧。
今年年中,一些
上市公司接触影视资产之后,股价往往出现大涨。一个颇为极端的案例就是" 申科股份。今年6月,海润影视借壳" 申科股份的消息传出,这让申科股份一口气拉出了11个涨停板。
这样的利益驱使下,一些
上市公司仅从市值管理的角度,也倾向于收购影视资产。
一位长期从事文化资产并购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一些公司的影视转型已然变味,以前往往是公司有转型需求,于是寻找
资本支持,实施转型之后股价上涨,获得财富效应。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倒过来,公司实际控制人希望财富增值,出于市值管理的角度,希望收购资产进行转型。
“
机构投资者也知道,一些
上市公司的目的就是赚钱,并非真的要转型,但考虑到
市场的风向,不少
机构投资者也会参与、获利、兑现、退出,但他们会保持对这个行业的观察和怀疑,一旦风向出现变化,
资本会迅速撤离。”该人士称。
现金支付比例越来越高,影视收购暗藏
风险
火爆的影视并购,让一些
上市公司的做法越来越激进,影视并购的
风险正在逐渐积聚。
2013年的影视并购,支付手段大多是通过股权加少量现金。2013年的影视并购中,并购标的价值超过10亿的两个事件都是采用了大部分对价股权支付的方式。
例如,克顿传媒的资产价值为16.5亿元,但" 华策影视支付的现金仅有5.7亿元,剩下的均以
股票 形式支付,原克顿传媒董事长吴涛还成为" 华策影视的第三大股东。" 乐视网收购的花儿影视作价11.98亿元,但现金支付的部分只有2.7亿元。
而2014年在火爆
市场氛围下,
上市公司支付对价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现金支付,而对于
上市公司来说,这种方式的收购
风险要大得多。
一个极端的个案是中技控股。今年8月,中技控股宣布收购儒意欣欣影业,这家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募集资金,随后斥资15亿元收购儒意欣欣影业。
在出售儒意欣欣影业之后,公司原实际控制人柯利明将成为职业经理人,他和哥哥柯久明对公司2014年到2016年的业绩作出了承诺,净
利润必须达到7500万元、1.3亿元、1.85亿元,否则用现金向
上市公司补偿。
深圳一家券商的首席研究员曾这样评价这个收购方案,如果考虑最糟糕的情况,柯氏兄弟拿到15亿元之后,可以对公司不管不顾,甚至从公司离职,即便每年向
上市公司支付净
利润补偿,三年下来也最多支付3.9亿元。
“这种方案背后,是
上市公司对影视公司并购的迫切心情。”前述研究员表示,赶上了一波大好
行情,相对于支付的对价,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实现更大的财富增值。
时间投资
分析师徐大卫撰文指出,早在几年前,一些项目制的地产公司就有过类似的
资本运作模式。
他表示,当时一些小地产老板,手上可能就一个项目,一期开发完了搞了四五千万
利润,再过两三年二期三期开发完就没钱可赚了。但如果用
市盈率估值成10个亿,用二期、三期的
利润做业绩承诺,用换股的方式变成
上市公司的股东,拿到
股票 就质押变现,三年后套现走人。
但证监会2010年就关上了地产公司借壳
上市的大门,如今就算能借壳,
二级市场地产行业也只有8、9倍的
市盈率,不足以
支撑壳费。相比之下,这种运作方式放在影视公司身上倒是屡试不爽。
行业大佬突围,寻求与游戏、主题公园等协同效应
越来越多
资本涌入的背后,中国影视圈似乎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市场繁荣背后,大部分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今年上半年," 光线传媒成为电影
市场的票房冠军,光线参投的6部电影上半年累计获得13.56亿的票房,但这家公司的净
利润1.02亿元,较去年同期1.73亿元的净
利润反而减少了。
根据刚刚公布的三季度业绩," 光线传媒前三季度拿下23亿元的电影票房,但净
利润却同比下跌逾15%。
究其原因,是光线今年电影的票房含金量和转化率相对较低。艺恩" 咨询副总裁侯涛表示,以票房大热的《爸爸" 去哪儿》为例,这部影片获得6.9亿的高票房,但光线的投资比例可能小于5%,在光线投资模式中,往往是通过较低的投资比例,拿到影片的发行。
同样地,今年前三季度,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也不太赚钱,公司净
利润预期为4.32亿元到4.73亿元,但非经常损益有整整4亿元。
不 仅是这些老牌公司,一些刚刚转型的新公司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国庆档《心花路放》票房超过10亿元,但按10亿元票房计算,影片背后最大的一家投资方北京旅 游在这部电影上只能赚到4000多万元,剩余的票款分别分给了影院、院线、制片方、发行方等等。其中,影院和院线拿走了最大比例的票房(大约一半左右)。
一个重要的信号是,中国民营电影龙头公司华谊兄弟已开始了“去电影化”的实践。在王中军看来,电影需要跟游戏、主题公园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这样才能实现更好地盈利,事实上,这也是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的业务模式。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在
全球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但在迪士尼公司的营收构成中,第一大收入来源是电视和媒体业务,第二大收入来源是主题公园,第三大收入来源才是电影。
新近进入影视行业的" 互联网公司,大多也是冲着协同效应这一点而来,并不敢在影视项目上大手笔投入。
" 优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业将单一影片的投资比例严格控制在30%以内,并且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首发视频网站的“" 互联网电影”的开发上。" 腾讯视频参投的电影项目,投资比例甚至低于15%。
香港导演杜琪峰的一个说法曾在业内引发共鸣:“中国电影就像一个赌场,不是一个工业。说真的,一百个投资的人有多少个赚钱?最后没有十个。钱都不晓得去了哪里。”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