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 刘凡
“当11月11日凌晨零点钟声敲响时,来自江苏的22岁大学生小陈偷偷打开寝室中的电脑,闪电般登录淘宝商城,在一阵鼠标快速点击声后,一件原价799元的杰克·' target='_blank' >琼斯抽带棉服被他以399元的半价轻松秒杀。”这是一篇2009年的报道,那时' target='_blank' >天猫还叫淘宝商城,“购物狂欢节”的名字还未横空出世,当时淘宝发起的购物促销活动更像是一场电商界的自娱自乐。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如今的购物节狂欢,便发端于此,并一发不可收拾。
时光荏苒,一晃8年过去了。如果说2009年的那场淘宝活动是对消费者电商教育的启蒙,属于幼儿园小小班水平,那么8年过去,这场启蒙教育便进阶到五年级小学生水平。这又是什么阶段呢?就是无论从电商平台,还是消费者,以及其他参与者,对电商节的存在和参与已经习以为常,认为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想办法接近目标。想想哦,是快要毕业的小学生呢,消费者、商家、市场都成熟了不少。因此当媒体报道说,2017年的电商节成绩单中,生活用品比例提升,说明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已趋于理性,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财经作家' target='_blank' >吴晓波曾提出质疑,认为电商节现在的“很多初衷及条件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并指出其六大弊端——“光棍节”的' 互联网启蒙意义已然消失;赶羊式的营销运动已经不适应'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商家在血拼中的获利模式没有形成;“双十一”的销售记录不真实;双寡头型的平台竞斗日趋恶性化及恶俗化;集中爆发的物流配送造成新的公共危机。即便如此,购物节不会消失,购物狂欢会愈演愈烈。这不,“双十一”刚刚结束,“双十二”又开始了,还有未来的圣诞节、春节……到了年底,各种各样的节帮助商家完成了年度任务,消费者用掏空钱包的方式慰劳奔忙一年的自己和家人,真是皆大欢喜。
有人对节日存在的必要性提出怀疑,但观察这些年电商行业的发展正是在一年年的造节运动的推动下形成的。以前电商行业没有兴起的时候,传统零售企业也是借着节日各种促销,比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最后成为中国人也过着的节日,商家的造节推广功不可没。毕竟,促销需要噱头,人们的消费往往也需要一些理由,节日为满足人们的这些心理提供了绝佳条件。
年年购物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教育的日益推进,其效果肯定是进入常态化。在笔者看来,未来电商狂欢节会向春晚看齐。每年到了“双十一”,自然而然地想要过节。但是过节会做点什么?除了对着电视打着哈欠看看晚会,或者刷刷朋友圈看看自己选了很久的商品有无折扣,精心挑选之后才会付账。一切恐怕与平常的日子无异,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它。
在笔者看来,购物节从狂热到归' target='_blank' >于平淡,其实是在向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发展。比如以往最被大家吐槽的“双十一”之后的快递物流慢的问题,在今年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今年,京东自营凭借其快递速度圈了一众粉丝,而淘宝的快递速度也有了改善。
从投资来说,电商造的节越来越多,节日本身归于平淡,但从刚需环节入手成为了比较稳妥的选择。哪些是刚需?购物节年年过,货物总要从商家发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快递、物流、包装行业等,这些都是刚需,且时间越推移,电商的订单量越大,这些行业的需求也会更大。相关的技术比如大数据等在节日的锻炼中精进不少,其实孕育着新的商机。
(责任编辑:任刚 HF008)和讯网今天刊登了《购物狂欢愈演愈烈 消费理性越来越强》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