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私密社交”风潮来袭 “无隐私”的Facebook做不到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私密社交”的风潮来袭,国外相继出现了家庭社交网络FamilyLeaf、情侣社交应用Pair和Between、邻居间的私密社交应用Next Door、Ourspot等私密社交的网站和应用。 <BR /> <img alt="\" src="http://pic.pedaily.cn/201205/201258133594479.jpg" /> “私密社交”风潮来袭,、开心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私密社交”的风潮来袭,国外相继出现了家庭社交网络FamilyLeaf、情侣社交应用Pair和Between、邻居间的私密社交应用Next Door、Ourspot等私密社交的网站和应用。

\

“私密社交”风潮来袭,

国外的“私密社交应用”Path被媒体称为“移动互联时代的Facebook”,其创始人是Facebook的离任高管。曾经拒绝了来自Google高达一亿多美元的收购,目前Path的估值高达2.5亿美元。它注册于2010年11月,目前有超过200万的注册用户。按照Path官方给出的数据,Path上有20%天天使用的活跃用户。

“私密社交”的风潮来袭,国外相继出现了家庭社交网络FamilyLeaf、情侣社交应用Pair和Between、邻居间的私密社交应用Next Door、Ourspot等私密社交的网站和应用。

而国内,在“私密社交”的名头下,也是同样热闹。2012年年初,已经有点滴、画说等“私密社交应用”初现市场。然后,开心网推出私密社交移动应用 “美刻”。紧接着,4月19日更新的微信4.0版本中加入了“朋友圈”产品。目前为止,国内聚焦真实熟人关系的社交产品就有点滴、美刻、登登、心晴、画说、脚印、联络圈、七彩、微信等不下十款应用面市。他们,被称为“Path的中国门徒”。

解读Path

Path为什么这么受追捧?除了它左右分栏显示和三层抽屉式等新颖UI设计,反观目前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所受到的“泛社交”、“无隐私”质疑,或许能得到一些深层次的答案。

Path所构建的更为亲密私人化的社交图谱,引起了新一轮关于社交网络模式的探讨,甚至有观点认为,Path试图规避好友泛滥的问题,让日益变成“公地”的Facebook模式重回“私宅”,是以更加注重增进私人关系的方式进行对Facebook模式的颠覆和革新;“私宅”可能会是SNS和微博的下一个战场。

对Facebook在移动业务上的质疑,确实正中Facebook致命弱点。Facebook在其招股说明书上也谈到了面临着移动领域的风险:“一旦用户通过移动产品(我们目前没有在移动产品上显示广告)使用Facebook的比例增加,可能也会对我们的营收和财务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移动风险描述可见一斑:“在移动设备上,Facebook用户增长和互动性取决于移动操作系统、网络等,这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早已有类似“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开启,Facebook能否在新的时代中继续辉煌?”这样的疑问发出。“社交网络未来将不再是互联网发展主旋律,社会化网络才是”,这是D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对未来的判断,“移动化、多终端化、超级个人中心……这一切都在为构建社会化网络奠定基础”。

看来,理解Path的核心在于对私密社交和私人化的关系链构架,以及移动行业崛起趋势下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模式的创新。

要重新认识Path以及所谓“Path的中国门徒”们了。

Facebook做不到的

“私密社交”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满足了“隐私”这个日益被越发关注的需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在于这个切入点正好契合了SNS发展路径的潜在规律。

无论是“六度空间”理论,还是日常生活中实际的“社交关系”,简单来说,不过就是:我是谁?我的朋友是谁?朋友的朋友是谁?……

目前为止,对这种关系形态表达的最清晰的就是Facebook,他的成长发展基本就是沿着这样一条路径生长扩散开来。

人人网凭借着本土优势,从2007年开始几乎复制了Facebook的成功路径,从校园模式(2009年前名为校内网)起步,击败了开心、若邻等

这是对Facebook路径成功的本土化演绎。

Facebook最初始、最核心的关系是朋友关系,相对于follow(关注),它意味着对等和明确的关系回报。从最基础、最真实的人和关系出发,衍生其他枝枝蔓蔓的信息交流和关系拓展行为。而且,一旦这种逻辑形成,就会形成循环。

Twitter从信息出发,让用户自己决定应该跟随谁,从而自己掌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关系也许会沉淀下来。但是,这种方式很难在社交上形成连续性和循环。

Facebook建立在用户信息私有以及朋友间分享的原则之上,从熟人机制开始,从紧密到松散,自然生长成一个通用型的平台。用户广泛互动的基础,在于人的真实,以及人的行为的真实,这也正是Facebook与Myspace、linkedin的价值差别所在。

但是,通用型的平台上开放性的社交关系,逐渐出现好友超载的现象,Facebook不能满足私密和个人化社交的需求,虽然它借助“Send”按钮,创建了上千万个群组,但仍然无法避免有选择地展示、艺术的表达替代了自然、亲近、安心的社交。强关系的需求并没有减弱。

如何防止关系的泛滥,如何保护私密的小范围交往和分享,如何在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做好区隔,是各大社交网站共同的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传Flipboard CEO退出Twitter董事会 或现冲突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