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苏
不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的小股东,还有其他方式接触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
最近在使劲儿跑股东大会,却有一点难过,因为总感觉出席的公司高管比股东多,尤其是小股东难觅其踪。
以前很少留意年度股东大会的投票情况,因为年度报告和利润分配这些常规事项走流程就结束。今年在会场一不留心听到,一家上市公司的网络投票数量是2000多股,还以为是例外。后来一家家地听下去,才知道网络投票几千股真是太常见了。
不参与网络投票的原因,可能是小股东觉得人微言轻,那么几千股几万股左右不了结果。就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利润分配方案是小股东最关心的,有一家未高送转的公司被投了几千股的反对票。看来,高送转这种A股特有的炒作,仍然可以继续延续一大段时间。
不参与现场股东大会,小股东就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身家投资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和其他公司副总经理坐了会议室的一半儿,我们坐在董监高对面可以直接提问交流,这样的机会一年也许只有一次。
一般而言,股东大会多半从下午2点半开始,首先公司宣读会议议程,几项议案读下来,一个小时是难免的。虽然股东大会在工作日举行,但是小股东只需要下午提前下班,在3点多到4点这宝贵的一个小时交流时间出现即可。
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渲染,小股东可以面对面询问公司董事长等高管的重要性。即便是手握重金的专业投资机构,约到上市公司的一把手也绝非易事,何况资金薄弱的普通投资者。毕竟是上市公司的老板,他们平常能有多少时间出现在公司都是个疑问,估计小股东平常时间直接来堵门都堵不到人。
在最近参与的股东大会现场,实在难以寻觅到出席的小股东,而最终的现场投票信息也证实了确实没有几位外部投资者。就是在现场提问交流的股东,也多半是投资机构的研究员或者其他专业投资者,而且提问者寥寥。
有一部很有名气的美剧《lie to me》,剧情是行为学专家提出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等,通过这些来寻找案件真相事实。过于神化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自然不必,但是当投资者面对面提出各类问题,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和董秘等高管的面部表情、语言逻辑、应激反应、互相的圆场,能够帮助投资者更真实地了解公司。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交流是否诚恳。在' 法律法规的合规要求下,公司不需要提供重大非公开信息,也可以很好地回应投资者的疑惑。一个运作良好的公司,董监高们只需要诚恳作答即可,没有任何需要遮遮掩掩的地方。在一个会议现场,一家公司总经理解释自身业务优势时,讲到了一个行业内的特有细节,这位高管语态和神情释放出来的自信,也许比细节本身更打动提问的投资者。
其次,有很多好问题公司没有或无法作答,但这也是一种回答。很多事项由于信息披露或者商业机密等因素,董监高不能明确回应。没有得到答案的投资者,对自己关注的焦点可能更加有兴趣,也许相关事项确实对公司' 业绩和股价有显著的影响。一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调研等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另一方面可以与现场其他股东加强交流和分析。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投资者需要借脑。一借公司高管的所知所想去判断公司,从高管比较正式和谨慎的回应中,了解高管的性格、想法,以及公司经营情况;二借现场股东的信息和判断,在一个牌桌上只有充分了解其他牌手的想法,判断哪些事项才是关键的以及如何发酵,才可以大概率判定自己不会是最蠢的,才有更大的概率战胜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