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谷枫
曾几何时,国内资本市场一度是传统企业的天下。在为传统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制定条条框框时,诸如腾讯、百度乃至后来京东、阿里这些企业只能转头去往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交易所上市募资。
尽管后来有了' 创业板,但从企业的质量和体量来说,很多市场所认可的' 新经济企业代表仍旧离国内的资本市场很远。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认识的一位资深' 互联网创业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愿景,即希望国内自己的资本市场培育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经济企业,这也是笔者标题的来源。
幸运的是,国内资本市场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也在自我革新,也在顺应潮流。
笔者拿到这样一组' 数据。以2014年为分水岭,沪市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2013年底,沪市战略性' 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仅20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1%,市值总额2.2万亿元,占上海市场的15%。
但截至2016年12月31日,沪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31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市值总额5.3万亿元,占上海市场的19%,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成为上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说话,新经济企业正在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弄潮儿。在走访上海证券交易所新经济企业代表兆易创新的时候,公司创始人兼CEO朱一明的一段话让笔者深以为然。
他说,我们从来没有搭建过VIE类似的架构,因为我们很早就觉得,每个地方的产业要依附于当地的资本市场才能发展起来,比如在' 韩国上市的三星。特别像芯片行业这种敏感的高科技行业、信息产业' 信息安全的基础性行业,只有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市,才能得到比较高的认可。
正如朱一明所说,笔者也希望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能够持续下去,接纳和扶持更多的新经济企业。(编辑 罗诺)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告别VIE?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