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走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呢?”
这个问题,在我公号后台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我高中分在理科班,大学就读理工科学校,学的也是非常“硬”的通信专业,毕业去了华为公司。
本来吧,这样的理工科出身,不出意外应该成为人家常说的技术男,偏偏我进入职场,慢慢做到管理岗位,也有好些年头了。
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有感慨。
是啊,都说我们的人生,其实就由那么有限的几个选择来决定,走到职场的分岔口,谁不在意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呢?
今天,就多和你聊一聊,所谓的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究竟意味着什么?你该如何选择?
先聊聊技术路线吧。
很多年前,我还在华为海外市场。
有一次,一家欧洲的跨国运营商收购了当地一家私营电信公司。
欧洲人对技术确实很钻,要求也很严格,新上任的CEO要求我们做一个技术交流,详细介绍该国通信网络。
公司很重视,派了一个老专家和一个助手来现场。
这在华为内部是惯常做法,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嘛,大家都懂。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请他俩吃饭,专家矮矮个子,背个双肩电脑包,背有点驼,说话慢条斯理细声细气,一副怎样都行都无所谓的样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佛系。
当时华为已经十万多人了,我一问专家工号,才3000不到。
华为是有“工号文化”的,工号越小当然越有资格得瑟,可人家跟我这个几万号、进公司没几年的准新员工,还特别客气。
坦白讲,我对他技术能力是放心的,但英语沟通这个事儿,心里还是打鼓,毕竟你技术再好,如果口语结结巴巴,沟通不顺畅那也是白瞎。
专家很淡定,轻轻说,英语没问题。
果然,那天的技术交流会,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从早上10点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
自由交流环节,几个欧洲人围着他叽叽喳喳个不停,从网络聊到专利、标准,还有技术演进那些几十年前的老黄历。
我和两个销售还有当地客户,都觉得索然无味,反正听不懂,就走出会议室去抽烟。
最后的效果,自然是客户满意,我们满意,总部也满意,大家都满意。
今天,我们讨论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我就想起了这件往事。
这位专家的工作很辛苦,虽然他是技术大牛,但对工作从来不掉以轻心。
为了这次交流,他在国内已经把交流内容,翻来覆去研究过了。
飞过来后,我和几个同事轮番上阵,把几个重要客户的关注点挨个做了介绍,老专家光是正式的模拟宣讲就有三遍,好几个晚上整到凌晨一两点。
当然,在华为没有人不辛苦,但是你要问,他的工作开不开心?
专家亲口告诉我,他是真的开心。
在华为,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技术专家,在某个领域有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造诣。
从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到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有云……华为经历过不止一次技术变革、行业周期。
这让这些专家们,对行业历史、技术演进的理解,像自己的掌纹一样了然于胸。
再加上一路的国际化征程,他们的英语除了口音依然很重,早就已经当作工作语言在使用。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技术的痴迷。
这个,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那些视武功如命的顶尖高手。
高手们一心一意想夺得武功秘籍,固然是为了称霸武林,更多的还是因为,单纯就是喜欢。
这些专家也是,技术就是他们的孩子,是看着一天天长大的。
他们生活很平淡,有些小爱好,跑步啊,钓鱼啊,看看书听听音乐啊,跟普通人没啥区别。
但更多时候,他们坐在电脑前,呆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996,007是常态,对了,华为内部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封闭开发”,重大紧急的项目来了,几十天吃住在公司,连家都不带回的。
好了,现在你说,想走技术路线,这当然很好。
只是,你对技术有多痴迷呢?
当你全身心投入钻研,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吗?
当你听说哪里有新技术新产品,心里会涌起那种孩子般的好奇吗?
当你把手头的活儿一点点打磨,能感觉到那种和上帝交流、臻于至美的愉悦吗?
搞技术,说到底是自己和上帝的对话,你要足够敏感,足够细腻。
你的乐趣,来自对打磨产品这个事本身的热爱,来自你的创造力有地方安放。
这么来看,做技术的,确实不太需要考虑别人心里的想法。
“我跟上帝的对话,你们凡人怎么会懂?”
这也是为什么,做技术的人常给别人留下“低情商”的印象。
我倒是觉得,不是他们低情商,而是人家觉得,和人的沟通根本不重要。
所以,想跟搞技术的人沟通,你就得学会使用人家的交流方式,你来容忍他,让他发挥他的天赋和才能。
就像人家评价《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他“是那种懂得如何与穿白大褂的人(技术专家)交流的人”。
你看,一不小心,我就说到管理了。
因为沟通交流,就是管理的核心能力之一。
好,现在我们聊聊管理路线。
先讲讲,我是怎么从一个理工男,慢慢(堕落)成长为管理者的呢?
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在之前文章里提到过很多次,高中时我是学霸,进了大学发现,自己是个学渣。
真的,像北理工这样的学校,对玩技术玩得不好的人,一点都不友好。(外界的说法叫做,“学风正”)
大学四年,我拼死拼活上自习,才终于拿满学分毕业,因为找不到好工作,逼着自己考研。
考研的苦有多酸爽,考过的都知道,但我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啊,最后居然考上。
但我知道,事情并不对劲,于是本科毕业那个暑假,去中关村做了2个月的柜台销售,体验真实社会。
然后开始读研,比起本科,读研更辛苦。
研究生课程有一门数学课,叫做《应用泛函分析》,这门课是干什么的呢?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它是研究拓扑线性空间到拓扑线性空间之间,满足各种拓扑和代数条件的映射的分支学科,运用几何学、代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学的课题,可看作无限维的分析学。”
你看不懂了吧?看不懂就对了。
可是我不光要看懂,还要学,还要考试,而且还得及格。
当我凭着几乎是把复习题背下来的方式,终于拿到60分,涉险过关时,听说隔壁有人考了100分,还是提前交的卷!
这就是传说中的,“考100分不是因为只会100分,而是因为卷子上只有100分的题”。
卷子就算有1000分的题,人家也能拿满啊!
在那一刻,我的心在滴血。
我爱技术,但技术不爱我,就像单恋了十多年的女孩子,最后人家跟你说,你是个好人,但咱俩不适合。
作为一个从小对自然科学顶礼膜拜的小朋友,我终于终于,对自己走“技术路线”彻底死了心。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一天又一天找人喝酒,跟同学,跟导师,跟师兄师姐们,一晚又一晚孤独地痛苦思考,自己何去何从。
研究生最后一年,我一边准备毕业答辩,一边找了一大堆有关销售、管理类的书来学,下了一大堆课件和视频来看。
我还一本书一本书地记笔记,哪怕没有考试,也不用修学分。
在周围一帮玩技术玩得够嗨的同学中间,我是个异类,不敢也不好意思跟人说。(现在脸皮厚,敢说了,他们也在看我的公号,哈哈)
那个时候我就笃定,如果今后想混出个样子来,只有“管理路线”这条路可以走。
然而,没有谁会平白给你管理岗位,那么,就从销售开始吧。
最后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面试时,当大多数同学都只有学生会活动,可以聊一聊,我却能拿出中关村那段实战经历,讲得周边人一愣一愣。
于是顺利通过5轮面试,进入华为从销售做起。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长长叹一口气,这些,真是太久以前的事了。
至于后来,我离开华为,到现在已经换了3个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在民企、国企都做过管理层,途中还创业了一把。
现在对于“管理路线”的理解,比起自己研究生时候,不知高出多少个段位。
但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在为今天做准备了,不是吗?
来,现在我们聊聊所谓的“管理”,意味着什么。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管理有一个很精确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这个说法有点拗口,但确实指出了搞管理和搞技术完全不同的一点:
管理,更多的是通过“激励和组织人”来完成事情。相比起“事”,“人”才最丰富、最奇妙、最复杂。
管理最难的地方,就在这里。管理的价值,也在这里。
同样一群人,放在你这儿可能是一盘散沙,换个人来管,秒变超能陆战队。
好,你决心要走管理路线是吧,那行,现在有一项任务和一群人摆在你面前,怎么通过他们,去搞定这项任务?
首先,你得了解业务,也了解每一个成员,考虑工作怎么安排,权力怎么划分,还有如何分钱。
你既要考虑他们的安全感,也要激发他们的潜力。
然后,还要考虑团队培养、梯队建设,怎么才能有后劲。
长期来看,要逐渐形成良好的氛围,和良性的价值观,激励团队能打胜仗,更能打硬仗。
这就完了吗?这才刚开始呢。
为了完成任务,你得学会去争取内部资源,学会处理组织内部的协同问题,把零和游戏玩成皆大欢喜。
你还得了解整个行业,学会制定战略和寻找机会,而不是等着上头给你安排任务。
你还要成为行业里的专家,注意我说的不是技术专家,而是懂行的“行家”,在同行中赢得影响力和话语权,引入外部资源。
如果组织足够庞大,你还要留意自己每一个动作,都在牵一发动全身。
……
所有这些,都非常难,非常非常难。
为什么难,因为这里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极高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个世界,最深的地方在哪里?不是马里亚纳海沟,而是深不见底、沟壑遍布的人心。
这个世界最高的,也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人的斗志、情绪;是人的热爱和偏执;是一个人明知道万劫不复,依然头也不回的决心。
你要思考,去琢磨一个人,一群人。
学会共情,学会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
同时,隐藏起自己的本性,跟各种各样的人沟通,学会成为他们的朋友,教练,导师,去影响,去指导,去引领。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有次出了安全事故,整整一个月,我都在做善后工作,跟好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员工打交道。
那么多人,我得一个个安抚,一个个打气,简直就是居委会大妈附体,整天心力交瘁。
没办法,承受各种各样的委屈,快速修补内心,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戴着镣铐跳舞,是管理者的天职。
可是,依然依然没有结束。
管理最难的,还是人格的撕裂。
先举个例,就拿最常见的裁员来说吧。
你想想,一个善良的普通人,不得不手起刀落,裁掉跟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亲如兄弟姐妹一起打过硬仗的战友,他会经受怎样的内心煎熬。
我承受过。
那种滋味,真是一言难尽,裁过员的人都懂。
但没有法子,想成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裁员是必经之路。
再比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管理者,都有一个天性: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自己的影响力搞得大大。
但这对组织来说,是噩梦。
作为一个职业的管理者,你必须克服这个天性,克服不了,你就会成为公司的癌细胞。
还有,随着你位置越来越高,可以掌控的资源也越来越广,面对的诱惑和威胁,也越来越大。
该怎么办?
你必须管理自己,让天然的欲望和内心的恐惧,服从组织需要,要在人格上分开得清清楚楚。
要智慧,更要勇气。
所以很多管理者,你发现,他越是成功,越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抑郁的有,自杀的有,出家的有,亚健康状态更比比皆是。
这些,真的是没办法的事。
讲了这么多,回到我们的主题,你的选择,是该走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
我在和员工聊天时,常常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归根结底,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终极问题: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是更愿意和上帝对话,在孤寂无眠的夜晚完成杰作呢?还是享受带领团队,去攻城拔寨的快乐?
你是更愿意千雕万刻,在指尖上和天使跳舞呢?
还是爬到山顶,欣赏行业、市场、纵横交错的利益格局,在你面前,像画卷一样徐徐打开?
努力固然重要,我写文章也总是在鼓励大家,一定要去尝试,去体验不同的事情。
尝试的时候,还要非常努力才行。
因为同一件事情,努力和非常努力,你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真的很不一样。
就像,我拼死也只能让《应用泛函分析》勉强及格,有人就能轻松考满分。
所以,你得认识你自己。我可以把对技术、对管理的理解,尽可能清楚的讲给你听,但有没有感觉,你自己才知道。
有人说,工作就是最好的修炼,这话我是很赞同的。
无论是选择技术还是管理路线,都是一种自我修炼,途径不同而已。
到最后,无论是你的产品,或者管理风格,都会留下深深的个人痕迹。
你的产品,或者,你如何管理,就是在按你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表达。
技术当然是科学,但走到极致,是艺术。
看看当初的苹果手机,你就明白了,这个不用我多讲。
管理呢,大家常常说是一门艺术,但管理同样是科学,这已经是共识。
那么,科学和艺术走到最后,是什么?
是哲学。
是回答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你和世界的关系;你想从这个世界寻找到什么答案……
是回答这样一些问题。
你不得不选择某种方式,然后用一生来回答。
(文章来源:中外管理)
(责任编辑:DF513)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