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车主哭诉维权引起各界反思、“双十一”被指规则复杂暗藏消费陷阱、AI换脸软件爆红却涉嫌侵权……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基于大数据平台数据与舆情社会影响力测算结果,共同梳理出“2019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消费升级的态势持续,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消费从实物消费为主更多地向服务消费方向转变等。而售后猫腻、消费套路、侵害隐私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消费维权仍然面临多重挑战。同往年的热点相比,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行动上更加积极,消费维权意识显著提升。但维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消费新场景带来了新挑战。
AI换脸软件爆红却涉嫌侵权
2019年8-9月,某AI换脸软件受到热捧。用户只需上传自拍照片,即可生成“换脸视频”,将自己变成影视片段的主角。但该软件在走红的同时,被质疑涉嫌侵犯用户隐私,受到了舆论高度关注。使用这款软件的换脸功能,需要同意授予这款软件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人脸照片、图片、视频资料等肖像资料中所含的肖像权利人的肖像权,以及利用技术对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由此引发了网民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
技术的发展促使“人脸”等数据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使用,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公众担心个人隐私“裸奔”将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以逐利为主要目标的公司很难主动割舍数据带来的竞争优势,仅靠企业“自律”,用户隐私难以获得保障。2019年9月,国家网信办在相关回应中就提出,新技术、新应用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作为管理部门,国家网信办积极支持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同时也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随之带来的风险。
“直播带货”消费问题频现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直播带货”尤其是“网红带货”成为了电商新风口。但是,“直播带货”中的产品质量、售后问题,“主播”虚假宣传问题,平台数据造假问题等,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消费体验,也损害了商户的利益,诸多“直播带货”造成的“两头坑”事件频频引发舆论争议。
针对这一现象,舆论认为,要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还需完善监管制度。首先,平台既要完善诚信评价机制、提高准入标准,以做好自律,也要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他律。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快“直播带货”法治化监管建设力度,提高直播带货违法成本,增强监管震慑力。对于出现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带货”行为,应依法从严查处。此外,作为一种新业态,“直播带货”需跳出“挣快钱”的桎梏,进行前置化风险处置,避免走上以往电视购物风险频出的老路。
上海迪士尼禁止外带食品惹争议
2019年8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因禁止游客自带食品入园被一大学生起诉引发热议,公众对迪士尼园区日常经营积聚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经营者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而迪士尼“禁带食品”“翻包检查”的规定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个人隐私权。
中消协表态支持大学生对上海迪士尼发起诉讼,认为迪士尼利用其特殊地位对消费者进行了限制。而迪士尼坚称日常经营合规、拒不接受调解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事件的争议性,舆论呼吁相关机构“出重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舆论压力之下,上海迪士尼作出相应改变,表示允许游客自带食物入园,承诺加大安检设备投入,优化游客入园体验。2019年9月12日,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被告上海迪士尼补偿原告人民币50元(当庭给付)。该事件不仅推动了企业规则的变更调整,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打破了“沉默螺旋”效应,可视作消费者维权的典型案例。
炒作经济热潮下存消费侵权隐患
炒作经济快速发展是2019年消费市场的重要表现之一。从炒鞋、炒盲盒,到炒手办、炒汉服,炒作经济的发展从小众爱好“出圈”,成为了新的消费市场。然而,隐藏在这轮消费热潮背后的消费侵权问题也逐步显现。
近两年“盲盒”产业异军突起。有法律专家就指出,盲盒的价格存在极强的投机性,该类型交易的性质可能被认定为带有赌性,违反了公序良俗,交易的效力被法律所否定。持续火爆的市场促生交易平台,但由于交易平台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市场竞争,因此,玩家和平台之间、小玩家和大玩家之间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在缺少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的情形下,一些交易平台内的盲盒价格可能会在短期内被人为操纵。自以为能够找到下一个接盘侠的玩家,可能会产生经济风险,成为新一茬“韭菜”。这样的消费风险也是隐藏在炒作经济下的巨大隐患。
(责任编辑:DF353)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