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国发生通货紧缩的概率很小,但通货紧缩的压力还将继续加大。为稳定经济增速、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有必要适度加大稳中偏暖的宏观调控力度。

今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增长0.8%;2月份,虽因春节因素有所反弹(同比增长1.4%),但前两个月平均增长也只有1.1%。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将出现通货紧缩的担忧。那么,如何判断当前的通货紧缩状况?造成当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通缩压力显现
其实,通货紧缩(deflation)是和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对应的概念,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在实践中,判断一国经济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主要是考察其CPI同比增长率是否连续3个月以上出现负值(即同比下降)。按照这一标准衡量,中国自1985年公布CPI以来,共出现三次通货紧缩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98年4月至2000年1月期间,CPI同比增速连续22个月为负;第二次发生在2002年3月至2002年12月期间,CPI同比增速连续10个月为负;第三次发生在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期间,CPI同比增速连续8个月为负。今年前两个月,CPI同比还都保持正增长,显然还没有发生通货紧缩。但由于CPI同比已接近于零增长,通货紧缩压力已有所显现(见附图)。
当然,也有人指出,主要反映工业品价格变化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自2012年3月以来已连续36个月同比负增长,说明中国已进入通货紧缩状态。然而,由于PPI主要是用来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的指标,并不包含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情况,因而尽管二者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但PPI同比的连续负增长还不能说明整体经济已进入通货紧缩状态。
不过,回顾前三次通货紧缩的过程可以发现,CPI同比连续3个月以上负增长总是和PPI连续3个月以上同比负增长相伴,而且PPI总是先于CPI出现同比负增长(如第一次提前8个月,第二次提前11个月,第三次提前仅1个月)。近期,PPI已出现连续36个月的同比负增长,但CPI仍能保持正增长,说明PPI和CPI之间的传导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引发PPI连续下行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