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瑜信宋平
近年来,人行湖北咸宁市中支实施金融产品创新工程、县域金融升级工程、普惠金融推进工程、农村信用增信工程“四大金融工程”,有效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金融产品创新工程,精准支持农村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了金融产品创新“1+1”工程,撬动政府建立和完善涵盖金融产品创新的政府奖励、风险补偿、利息补贴等激励机制,引导创造、运用、推广一批符合市情县情的金融产品,在全市形成了金融支()创新的浓厚氛围,实现了从“1+1”(一县一品、一行一品)向“N+N”(一县N品、一行N品)的快速推进,重点支持通山石材产业、通城油茶牲畜产业、嘉鱼蔬菜产业、崇阳矾产业和赤壁农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
实施县域金融升级工程,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试水资本市场,疏通融资渠道,健全服务体系,有效破解县域经济实体和项目建设融资难题。截至2018年末,咸宁市在武交中心托管登记企业270家,为14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67笔,实现融资金额2.24亿元,县域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实施普惠金融推进工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紧紧围绕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在全省率先制定《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规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扩大“三农”信贷投放。2018年以来,累计向4家法人机构发放支农、扶贫、支小再贷款9笔,金额2.5亿元,运用再贷款发放的涉农和扶贫贷款利率普遍低于金融机构自有资金发放利率约3个百分点。不断完善农村机构网点建设,改进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截至2018年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达710个,同比增长40.6%。
实施农村信用增信工程,提高农村信贷资金承载能力。依托崇阳县着力打造“湖北省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升级试点,在崇阳县金融服务网上增设“金融扶贫”目录,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档”。按照贫困户诚信度(占比40%)、劳动力(占比25%)、劳动技能(占比25%)、人均收入(占比10%)四项指标实行评级授信,通过评级授信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提供基础数据库支撑。其中,崇阳县采集适龄农户信用档案8万余份,四类新型农业主体信用档案500余份,全省首家实现了农村经济主体信息的100%采集。
在“四大金融工程”助推下,咸宁市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取得初步成效,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金融资源日益向乡村产业聚集。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为544.4亿元,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52.3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咸宁市的茶叶、油茶、楠竹、蔬菜、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781家,农村电商覆盖160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