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静文
作者简介 王静文,世界经济博士,业资深从业人士。关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等研究领域,曾在《财经》(,)(,)、《中国金融》、《农村金融研究》、《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发表文章摘录:“保障房博弈的政治经济学”(《财经》网站)、“欧债危机下的危机”《中国金融》。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应和讯网专栏之邀,独家授权和讯网发布。和讯网邀请各界名家开设专栏,为读者提供趣闻博见。敬请读者关注更新。
对欧洲来说,2013可谓云开雾散、否极泰来的一年。此前数年笼罩在欧元区上空的债务危机已经逐渐消散,欧洲经济也终于结束了延续6个季度的史上最长衰退期。像一个久病初愈的病人,欧洲正在慢慢进入康复期。
过去几年间,欧元区因为其固有的二元矛盾,即统一货币政策与独立的财政政策、强大核心国家与脆弱外围国家,一直备受债务危机困扰。直到去年7月,在一系列救助机制逐渐定型,以及欧释出“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欧元”的讯号之后,市场情绪才得到安抚。以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两者之间的缺口已经从2011年11月9日的5.523%缩窄至今年11月初的2.23%,五国的借债成本大幅下降。近日总理更是明确表示,爱尔兰将于12月15日“彻底退出”(clean exit)欧盟和IMF的救助计划,2014年将与欧元区国家一样进入国债市场正常融资,从而成为首个摆脱债务危机的“欧猪国家”。
在债务危机平息的同时,欧洲经济复苏的动力也开始一点一滴的汇集。从5月份开始,制造业PMI开始缓慢回升,并于7月份首次站上50%的荣枯线。消费者信心指数、Sentix投资者信心指数、OECD领先指数也都开始持续上升。当然,最能体现经济好转的指标还是GDP。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一举摆脱了此前连续6个季度的下滑,让欧洲大受鼓舞。
推动欧洲实现经济复苏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其一是欧元区财政紧缩力度的舒缓。长期的经济衰退使欧元区意识到,力度过大的财政整固对于经济并无益处,只有实现增长才有可能解决债务危机,因此,今年以来的财政紧缩力度明显下降。其二是核心国家的强劲增长。二季度德国环比增长0.7%,环比增长0.6%,贡献了欧元区的大部分涨幅。
但是,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0.1%,其中德国回落至0.3%,法国更是跌至-0.2%,让人又对欧元区的复苏前景捏了一把汗。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欧洲经济复苏能否实现持续复苏,是留给2013年全球经济的一大疑问。
在笔者看来,欧洲经济虽然仍显疲弱,但复苏的主线已经比较明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复苏的可持续性。因此,至少在中短期内,欧元区经济值得谨慎乐观。
首先,欧元区决策层极力呵护经济增长。自就任欧洲央行行长以来,首先是改变前任的鹰派立场,上任伊始即降息25个基点。迄今为止已经降息5次,把欧元区基准利率压至0.25%的历史最低点。此外还通过了两轮LTRO、实施OMT,对缓解欧债危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欧元区的低利率,将会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压低欧元兑美元汇率,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复苏。
其次,欧元区的财政紧缩力度将会继续下降。我们可以以财政余额占GDP比重的年度变化来衡量财政紧缩力度。以法国为例,2012-2014年财政余额占GDP比重分别为-4.8%、-3.9%、-4.2%(负值表示赤字),则2013和2014年财政紧缩力度分别为0.9%和-0.3%。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最新估计,2011-2013年整个欧元区财政紧缩力度分别为2.0%、0.5%和0.8%,而2014年仅为0.1%,个别国家甚至转为小幅财政扩张。这对推动经济复苏无疑是有利的。
最后,欧元区经济的竞争力有所恢复。一方面,过去几年备受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兑美元持续贬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有利,特别是如果启动退出QE,美元将会保持升值态势,进而会继续推动欧元区的出口;另一方面,经过近三年的结构调整,部分外围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将有助于增强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当前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还是周期律起作用的结果,其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货币财政政策的矛盾、过高的社会福利等)仍然没有解决,而财政整固、建立联盟等仍然遥遥无期。所以,尽管阳光已经照射进来,但乌云并未散尽,欧元区的复苏进程注定会一波三折、步履蹒跚。
(王静文 作者系业资深从业人士 仅代表个人观点)